中評社香港1月20日電/食客眾口難調,愁煞大廚;市民訴求不同,苦了特首和財爺。不難想象,施政報告或預算案若扶貧少,會被批“守財奴”;助弱多了,要被責大花筒買民心。如果免稅益中產,挨罵罔顧基層;帮補基層,又被攻忽視中產。多作願景規劃,要被嘲大而空;專注目前急務,則要面臨目光短淺的指摘。自由社會,利益不一,要求各異,七嘴八舌,本是常態;何況,傳媒報憂不報喜,輿論針砭不贊好,所以,既然無法十全十美,也就難免要中箭。關鍵看主事者如何抉擇平衡,有無定力了。
香港商報刊發評論員文章稱,梁振英上周發表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自然亦同樣難逃被評頭品足、求全責備的命運,有人抱怨重扶貧輕經濟、重基層輕中產,有人擔心庫房負擔,還有人不滿扶貧力度,甚至有人捉字虱諷刺標題不通雲雲。其實,施政報告的超長標題——“讓有需要的得到支持,讓年青的各展所長,讓香港得以發揮”,雖文彩略欠,但恰凸顯出了特首一切政策的立足點和平衡點,即“讓七百萬人過更好的生活”;這也準確反映了他施政的堅定目標和人為本理念的理念。面對眾聲紛紜、訴求多元的複雜局面,能夠堅持夢想、把握核心、直指要害,正是梁振英有定力、有信念的表現。
這份施政報告最大的特點,就是直面長期困擾香港的深層次矛盾,而不是回避、退卻和拖延,體現了對港整體長遠利益的勇於承擔。以大手筆、創新方式策劃扶貧助弱方略,照顧最有需要的草根一族,是對基層困難民眾的一份長遠承擔;想方設法,克服困難,全力拓地,制訂短中長期房策,10年規劃建設47萬公營房屋,是對市民安居夢的一份長遠承擔;大力投入資源,從教育、就業、全人發展等方面入手,全流程扶持青少年,是對下一代的一份長遠承擔;善抓國家發展機遇,加強兩地合作,謀求大嶼山發展,拓展國際聯絡,創造良好營商環境,是對中產、商界和港經濟的一份長遠承擔。報告沒有轟轟烈烈、吸引眼球的新奇大搞作,所涉8個政策範疇、160多項新措和430多項持續推進的工作,全是紮紮實實、長遠惠及全港福祉的行動方案。而這些工作,無論是扶貧、助弱、安老,還是到解決房屋難題、培育下一代,都是港積重已久的大難題,解決非一日之功,需要長時間堅持不懈,不斷推進,假以時日才能真正扭轉。不走快捷方式,不求一時掌聲,選擇迎難而上,啃硬骨頭,這份堅持同樣需要強大定力。事實上,這份定力也得到了社會肯定,施政報告發表後,梁振英民望即明顯上升。
勇於直面深層次矛盾
要將施政方略落到實處,僅有特首的定力遠遠不夠,還需管治團隊和公務員的強大執行力。施政理念策略須通過具體政策體現,須可行措施來操作落實。比如施政報告中強調加強扶貧安老助弱的大方向大目標,而在扶貧範疇的一大亮點,就是大手投入資源、引入恒常的低收入在職家庭津貼。此項政策雪中送炭、惠及廣泛,但要準確全面落實並不容易,需要深思熟慮,按照工時和家庭收入的兩級制,來考慮各個細節,設計可行方案,且在一定的時間表內逐步加以推行;另外還要對落實情況進行檢測和檢討,化解過程中的矛盾,並不斷完善。這一切都需要長時間、高密度的大量工作。而其它範疇新政的落實亦同樣如是。如何全面準確有效地落實施政報告,無疑是對梁班子和公務員行政專業能力、團隊精神和執行力的一大考驗。如果執行不力,再好的政策構想也是空中樓閣。
要落實施政報告,更需要包括立法會在內社會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從而形成全社會的合力。近年香港政治生態日益兩極化、偏激化,惟監察和反對盛行,不講理性與配合,如果這一勢頭得不到扭轉和改變,不難想象,任何新政上立法會都恐怕要被阻止、拖延,甚至在一些重要議題上被無休止地拉布,令施政空轉。與此同時,施政報告中提出的若干措施,特別是拓地等,必然會影響既有利益格局,容易陷入類似坐上巴士者與趕搭巴士者之間的矛盾之中。若各持份者的利益擺不平,關係處理不善,社會缺少對“香港營”的認同與承擔,那麼新政也將寸步難行。
惟有梁振英的定力、港府的執行力和全社會的合力,三力合一,齊推新政,才能事半功倍,讓施政報告藍圖變為現實,“七百萬人過更好生活”的願望成真。反之,若三力缺一,都將令施政舉步維艱,報告徒具空文,香港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