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毓澤指出,“藍綠分贓”或者“藍綠對決”的問題跟台灣選舉制度有很大關係,今天台灣政治格局會走到這個地步跟特定選制有關。藍綠兩大黨的競爭倒不見得是選民理智上的選擇,因為我們的選制設計本身就偏袒大黨。若“只靠選民對藍綠政黨的厭倦,就能突破藍綠兩大黨的支配格局?”就他的觀察並無如此樂觀,畢竟制度不改,台灣的政治體制就不易突破。
萬毓澤進一步以無黨籍台北市長柯文哲為例說,柯文哲是很特別、也值得去談的案例。柯在台灣年輕群體中的支持度非常高。他前陣子看到一份民調顯示,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姚文智在20至29歲的支持率趨近於零,柯姚對比更是壓倒性勝利。這反應出年輕人對老人政治的不滿,但藍綠都是老人政治,也看不到什麼新面孔,若以他在大學教書的所見,學生間的反應也是明顯的。
萬毓澤指出,現在的大學生大概很難去支持國民黨,這是普遍台灣年輕人的狀態。年輕人認為國民黨跟迂腐老化成等號,但現在的學生對民進黨的評價其實跟他10或15年前看到的又不太一樣。萬說,尤其去年的民進黨《勞基法》修法確實衝擊到年輕人對綠營的觀感,另外包括性別議題,譬如“同婚”其實年輕人走得比民進黨還快的。因此他能理解20至30歲這個年齡層有很明顯想求新求變的心情。
觀察台灣年輕人認同或寄情的政治人物與政黨傾向?
萬毓澤觀察,這部分可分成三類,首先是年輕人會期望“政治明星”,認為政治明星能夠突破政治窠臼,例如柯文哲;其次是年輕人找不到可認同對象,於是在政治上採消極態度,感覺投給誰都差不多;第三種是年輕人則尋求新興政黨,譬如時代力量、社民黨或綠黨等。
但他表示,自己是比較不鼓勵年輕人尋找“政治明星”的,因為民主政治的真諦在於“公民必須認識權力是掌握在自己手中”,而非找出某政治明星或強人去幫你解決問題,這點也是他對民主的信念。
說到強人政治,國民黨這個百年老政黨過去以來似乎都仰賴於強人領導,感覺沒強人就是一盤散沙?
萬毓澤笑說,現在的國民黨就是如此啊!我們從地方政治上可見傳統的藍綠政治人物幾乎在選舉時是不談政策的,把大頭貼出來就要選民支持,這一點他生活在南台灣其實是厭煩的。此外,地方政治在議會的監督品質也不好。“綠營不願監督、藍營沒能力監督”,但公民應該去看看有哪些參選人有真正在進行公民政策的參與及討論,找出一些跟傳統參選人不同的對象支持,如此才會對台灣整體政治品質有所提升。
對於比較兩岸當前的政治體制?
萬毓澤向中評社表示,兩岸走向“制度競爭”是必要的,而且這種制度應該是全面性的比較,也不應只侷限在“政治類”,包括各種社會、經濟或文化制度面,兩岸保持這種競爭都是好事。不論是急統、急獨或者單方面破壞均衡關係對兩岸都不是好事,兩岸應該在各項制度上彼此借鏡、提供競爭的可能性。如此一來台灣才不會自滿,大陸也不才會覺得“台式民主”好像選來選去都是同一票人沒啥啟發意義。兩岸應該保持制度上的競爭,讓彼此都能看見優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