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大華網路報:台灣真的不需要政治偶像了
http://www.CRNTT.com   2019-02-08 09:32:53


柯文哲(資料圖片)
  中評社香港2月8日電/過去這幾天,媒體都把焦點放在一些政治人物身上,他們到哪裡發紅包,在臉書上發了什麼文等等,他們的瑣事,好像成了社會的大事。大華網路報今天專欄說,過去這幾年,小馬哥、小英、柯P、賴神、韓流,逐一而起,老實說,偶像一個接一個誕生,也一個接一個破滅。然而,在政治人物偶像化的背後,似乎又有另一股力量,例如像“公民運動”、“公民團體”或“公民社會”這樣的概念,也在社會蔓延,好像給台灣民主一個向上提升的希望。這兩個現象同時出現,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表現上看,二者是矛盾的,但實際上二者是合一的,這才是台灣民主的危機。就以太陽花運動為例,也是拿公民運動當口號,但如果深入檢視就可以發現,太陽花運動只是躲在公民運動的背後而已,其本質仍然跨不出藍綠的界線。 

  專欄說,政治偶像的存在,來自於民眾的無知與需要,也來自於政治人物的心機與利用。政治偶像的存在,可以滿足民眾幾種需要:(一)對現實極為不滿,希望有英雄式人物能夠解決問題;(二)對體制缺乏信心,希望有英雄能夠補體制之不足。 

  專欄指出,政治人物則想要利用民眾的偶像需要,因為這是最廉價的方式。首先,人民一旦把某一政治人物當偶像,眼中就不會看到他的缺點,甚至於把對方的缺點都當成優點。政治偶像說話白目被當成坦率,跋扈被看成氣魄,不守法被看成挑戰權威等等。但是,政治偶像就是一種心機與包裝,用包裝來欺矇民眾,讓民眾看不到政治人物的真實面目。 

  其次,政治人物利用偶像政治,是為自己建立更大的犯錯空間,因為偶像政治會讓人產生雙重的道德標準。或者說,偶像是不會犯錯的,如果偶像有錯,那一定是別人的錯或陰謀。偶像如果犯錯,支持者就會幫他找各式各樣的藉口,或者粉飾,或者歸咎他人,或者以更神聖的目的來合理化。這樣的例子,在台灣俯拾皆是,尤其是最近這幾年。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究竟是偶像重要,還是道德重要?這是一個值得省思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