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葉匡時領軍高雄市施政周年記者會
http://www.CRNTT.com   2019-12-24 14:37:19


辣妹跳舞吸引眾人目光。(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12月24日電(記者 高易伸)中國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就職高雄市長明天滿一周年。高雄市政府今日以“高雄新頁”為題召開施政記者會,由代理市長、副市長葉匡時率團隊向市民報告。韓國瑜這兩日無公開行程,據了解正在“閉關”準備25日的政見發表會,因此未現身。

  韓團隊今日穿上白色上衣,由葉匡時帶領捲起衣袖,象徵齊心為高雄市民打拼、與市民站在一起決心,現場齊呼“執政不喊口號、政績直接做到”,並由研考會主委李銘義簡報細屬韓團隊政績,掀開高雄新頁。

  葉匡時表示,新的市府團隊一年來在國內外放大檢視下兢兢業業、認真打拚,積極落實韓國瑜政見,且不斷自我要求及創新,他並提醒所有同仁保持嚴謹的工作態度,不容許有任 何疏失與懈怠;執政一年來堅持腳踏實地、盡心盡力為高雄,讓市民朋友看到美好的一面, 他也期許市府團隊繼續保持一條心,全力以赴、全面衝刺,傾聽民眾心聲,與各行各業一 同打拚,不負市民託付與期待。
  
  葉匡時說,“貨出去人進來”是韓國瑜主要施政目標之一,在拓展農漁通路部分,截至11月底,農產品外銷量達1萬3,071公噸,外銷產值達6.3億元,較去年全年成長2倍;漁產品外銷量14萬5,729公噸,外銷產值79.7億元。同時為高雄引進人潮,上半年住宿旅客成長六都第一,1-10月遊憩景點遊客共3,043.4萬人次,今年人口淨流入1,775人(前8年共流出近1.3萬人),活絡庶民經濟。

  葉匡時表示,為改善空氣品質,市府施展環保重拳,空污改善創紀錄,首次11月全月無PM2.5紅害站日數,空氣品質指標(AQI)平均良率提升至75%,列管工廠排放有害物質(氮氧化物及硫 氧化物),排放量達歷年最低;二行程機車汰舊 25,817輛,全台最高。亦在校園內推動雙機政策,裝設冷氣機及空氣清淨機,第一批建置於鄰近工業區34校,受惠學生達63,000名,2020年編列2億元再增設68校。而雙語教育接軌國際是韓市長一貫主張,除推動“四箭齊發”:加強與國外高中、大學連結,開拓外籍教師聘請資源,開設國際大學先修課程及小校英語師資共聘巡迴,同時增設20所“雙語實驗課程學校”,合計24校。

  葉匡時指出,招商引資部分,成立“工商發展投資策進會”,重大民間投資金額累計達2,161億元,較去年全年成長90%,已簽約促參案41億元,另中央審議通過“橋頭科學園區”及“新材料循環產業園區”申(籌)設計劃,市府全力配合推動。另一方面,充實產業用地、領航經濟起飛,和發產業園區今年園區產一用地已經完售,“仁武產業園區”也啟動招商開發,預計2021年陸續交地。打造友善的投資環境,提高行政效率,以日商大和房屋集團投資案為例,市府加速於 1.5個月內完成,行政程序縮短一半。另外也發出金融3箭:招商企業融資專案、安居高雄市民首購優惠房貸專案、雄速貸專案貸款。

  葉匡時說,在路平燈亮方面,改善道路面積280.9萬平方公尺、人行道面積2.5萬平方公尺、開闢道路15萬平方公尺,修正挖管條例,新鋪路面禁挖1年,在日以繼夜的整平道路下,高雄首次“1999被打爆,感謝路鋪平了”。創新引進民間融資提案(PFI)模式,汰換12萬盞傳統路燈為節能LED路燈,並推動一區一特色公園。在清疏治水也大有進展,完成明溝、箱涵及側溝清疏量103.1萬噸,清疏量較去年全年增加1.4倍,並完成20處易淹水點改善,及170處明顯破損雨水箱涵修復。

  葉匡時強調,發展特色主題觀光亦是一年來務實努力的政策,推動“醫療觀光”發展醫美輕旅行,至高雄就醫的國際病人2.4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5%,並媒合國外商會與9大醫療觀光 推動醫院簽訂合作意向書,另外,創新“LOVE 高雄追光季”、“不廢搖滾嘉年華”、“愛河水舞”等活動,更首創“鼓山洞軍事觀光”及“坑道電影院”,獲得好評。海洋觀光方面, 國際郵輪停靠高雄港46艘次,郵輪旅客進出港達7.5萬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43%,帶進觀光效益1.94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115%。

  葉匡時表示,在便捷交通服務上,公車式小黃深入偏鄉,新增23 條路線,服務範圍增加8個行政區; 設置城鄉好行整合平台,首創公車式小黃動態查詢系統,榮獲智慧城市創新應用獎。並且持續優化捷運路網,除啟動捷運黃線綜合規劃及環評作業、捷運紅線小港林園延伸線可行性研究報告提報“交通部”審議,而捷運紅線岡山路竹延伸線(二階)綜合規劃報告“交通部”原則通過,“環保署”亦通過RK2至RK6環評,都會、偏鄉、大眾一樣好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