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4月10日電/據環球網報道,一篇題為《社會經濟因素對新冠肺炎在中國傳播的影響》的論文將刊登在國際知名期刊《人口經濟學》上。該論文由中美兩國學者聯合撰寫,通過建模分析,論文發現,截至2月29日,在中國實施的公共衛生措施有效避免了140萬以上的新增感染者和超過5.6萬人的死亡。
該論文由暨南大學經濟與社會研究院副教授史煒、助理教授邱筠及耶魯大學全球健康政策與經濟學助理教授陳希共同完成。論文提出,此次全球各國應對新冠疫情可主要分為兩種基本策略,一種策略致力於減輕但不一定阻止病毒傳播,另一種策略則依靠更嚴格的措施來抑制和扭轉病毒感染的增長軌跡。中國、韓國等國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後一種策略。
論文對2020年1月19日至2月29日,中國國內新冠病毒的本地和跨城市傳播進行建模,研究了各種社會、經濟中介因素對病毒傳播的作用,包括各地鼓勵保持社交距離的公共衛生措施。論文發現,自1月下旬以來實施的病人有效隔離、封城、小區封閉管理、限制家庭戶外活動等措施大大降低了病毒傳播率,使得新冠病毒的傳播在2月中旬就得到遏制。論文還通過反事實分析量化了各種公共衛生措施在減少感染數量方面的效果。截至2月29日,在中國實施的國家和省級公共衛生措施有效避免了超過140萬人感染和最少5.6萬人的死亡。此外,從反映病毒傳播力的基本再生指數(R0)來看,有效且強有力的公共衛生舉措使這一指數從1月底的2.992迅速減弱為2月底的1.243, 並在湖北以外降低為0.614。換言之,武漢封城前後,一個新冠肺炎病人平均可以傳染近3人,而2月底時一個人只能傳給0.6人,這證明此時中國已經有力地遏制住新冠病毒的傳播。
論文認為,儘管大多數西方國家最初實施的是“減輕但不一定阻止病毒傳播”策略,但越來越多的西方國家(包括大多數歐洲國家和美國)正轉向中韓等國更嚴格的遏制策略。論文寫道,隨著新冠肺炎疫情演變成全球性大流行,西方的策略面臨不斷增大的壓力,必須更有力的壓低傳染曲線,減輕對醫療體系的巨大負荷。中國採取的措施不僅加深了全球對疫情防控的理解,也為今後針對類似傳染病的預防工作提供了借鑒。
近日,國際知名期刊《科學》也在線發表題為“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最初50天內中國傳播控制措施的效果研究”論文,該論文由北京師範大學聯合牛津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等中外15家團隊合作完成,論文提出,如果全國沒有及時做出應急響應,到2月19日,武漢以外地區新冠肺炎病例將達到74.4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