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參與座談會的專家學者合影。(中評社 高易伸攝) |
辛翠玲說,其次是中間層次的“經濟型事務”。拜登在競選時期,乃至於上任後,送出來的訊息是美中要有合作空間,但美國又不想放掉自己所保持的競爭立場。拜登試圖透過美中貿易關係,透過制度化、法制化與多邊組織去處理,但當中有個關鍵,就是美國依舊想保有貿易談判主導者的角色。因此美中在經貿問題上可以合作,但必須談判,雙方也不排除彼此的供應鏈再接。
辛翠玲指出,美中第三個戰場很有趣,就是從今年4月美國以氣候為名派遣特使凱瑞(John Forbes Kerry)與中國進行高層互動、拜訪。國際上對美中這樣的互動抱持著“問號”。認為美中是否藉由氣候議題鋪陳“第二次乒乓外交”,作為雙方彈性或融冰的預備管道。她認為,美中關係現在至少有三個戰場,且各自所承擔的角色與任務各自不同。
辛翠玲說,這種三手佈局是非常有彈性的。只是台灣被擺進來後,有沒有足夠的彈性來面對美中?一旦美中融冰,台灣有沒有能力自保?台灣必須要更全觀,把美中各個議題設定分類在何種管道與舞台上,找出究竟是戰略型通道或技術型通道。
辛翠玲認為,面對中國內政的政治變化,台灣當然希望保有和平繁榮,但面對新的政治情勢,台灣必須謹慎以對。
對於未來國民黨兩岸路線觀察?
辛翠玲認為,國民黨的走向可以應對中國大陸的善意與友善,但面對共產黨該如何拿捏,恐怕國民黨也需要美中關係的這種彈性,國民黨要細膩關注細微差異跟台灣民意接軌,否則將陷入困境很難贏得選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