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珈健。(中評社 高易伸攝) |
張珈健表示,美中的戰略性競爭與對抗很清晰,近年美方戰略報告書影響了拜登對中態度,這也是拜登把中國列為美國的戰略競爭者的原因之一。因此,美中關係現在很難回到過去的交往。過去特朗普算是“交易型的政治人物”,因此他的承諾並不是這麼的明確,那段時間導致美中關係轉為脆弱,外交上也越來越尖銳,當時的美中結構性對立就很清楚,拜登上台後,去年二月美中阿拉斯加“2+2”會議達到低點,但縱使如此,美中高層官員還是願意會面。如果美中官員都不會面,那彼此之間的猜忌就會加深,這才是美中關係真正惡化的威脅。
張說,當然,一次的習拜視訊峰會也不可能讓美中關係重修舊好,這樣不切實際,但至少美中還是展現出可以溝通、有消弭歧見,認真探討美中差異性的可能。當前美中兩大集團依舊各自努力著手在產業經濟面上的斷鏈、重組、科技的保持、轉移競爭上,但美中雙方不願意爆發軍事衝突是可以確定的。
對於台灣?張珈健說,從去年底四大公投結果看,民進黨選舉策略顯然是有效果的,這個難題會在國民黨身上。國民黨現在仍屬於“維持之前的選擇”,但這顯然在選舉上對選民沒有太大誘因,國民黨也很難鼓動支持者。在此情況下,台灣的路線就會越來越走向偏民進黨這邊。
張珈健說,“抗中保台”或許是台灣社會普遍的重點,但選民不完全只要抗中保台,而不要其他經濟、民生、環保、社會等議題。倘若現在的局勢往這邊走,除非執政黨在今年出現很大的舞弊狀況,才有可能改變這個趨向,但如果沒有,這趨勢恐怕會很難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