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12日,顧客在美國紐約一家塔吉特商店購物。(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據新華社報道,美國近日公布一系列官方數據,凸顯當前美國通貨膨脹、供應鏈及勞動力等因素對該國經濟增長構成的多重制約。國際觀察人士認為,面對經濟挑戰加劇,美國計劃通過加快收緊貨幣政策等手段為高通脹“降溫”,但這一做法副作用明顯,或將讓全球特別是新興經濟體付出沉重代價。
增長“堵”在哪裡?
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12日發布全國經濟形勢調查報告顯示,美國經濟活動溫和擴張,但很多地區經濟增長繼續受到供應鏈中斷和勞動力短缺限制。
據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統計數據,美國10日新增新冠確診病例近150萬例,再創疫情暴發以來新高。
受變異新冠病毒奧密克戎毒株快速蔓延影響,多數地區休閑旅遊、酒店住宿以及餐廳用餐活動驟降。就業市場空缺職位有所增加,即便薪資上漲也難改勞動力短缺情況。
供應鏈瓶頸、薪資上漲和貨幣政策過度寬鬆等因素正導致通脹“高燒”。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去年12月美國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7%,是自1982年6月以來同比漲幅首次“破七”。
美國總統拜登日前表示,將繼續致力於控制通脹、保持經濟強勁增長。但不少經濟學家認為,美國通脹攀升慣性已難以打破,預計未來幾個月CPI同比增幅仍將保持在7%左右。
美國全國商業經濟協會近期發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多數經濟學家認為美國高通脹將至少持續到2023年。
通脹“痛”在哪裡?
美國勞工部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美國通脹高企主要體現在汽車、成品油、家庭裝飾、房屋租賃、食品、外出就餐和旅遊業七大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