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聯合報今日發表社論,説若拋開朝野競爭的傳統視野,韓國最近的政黨輪替,可以視為人民對民主政治的重新定義:第一,選民決定什麼才是施政的優先項目,目前他們重視的是經濟。第二,選民定義了什麼是總統應該扮演的角色,現在他們需要的是務實的“經理人”,而不是予智自雄的“統治者”。
儘管李明博還背負著官司,但他的高票當選,反映了韓國人民對現狀的強烈不耐,以及對既有統治團隊的高度不滿。金大中、盧武鉉所代表的“自由派”十年執政,從某個意義看,確實解除了人民對威權年代的諸多鬱結;但鬆綁之後的人民,其實還有更多渴望和欲求未得到重視及滿足。可惜,盧武鉉和他的團隊看不到這點,也許他們的思維慣性無法讓他們理解這點,也許他們的經驗和視野侷限了他們的能力,因此終於失去了民心。
社論說,在時代與社會的變遷中,統治者和人民的心緒變化往往不是等速進行;當統治者落後太多,它注定要被人民拋棄。對此,韓國《朝鮮日報》的評論一針見血:對於建國、工業化、民主化和左派,韓國民眾“已經償清了所有的債務”。所謂“償清所有債務”,指的是人民對韓國建國以來不同時代主政者治理的一切功罪、得失,所 有“感念”或“虧欠”,至此均已清償完畢,人民不必再承擔任何歷史債務;所以他們可以自由自在作出自己的抉擇,不受情結羈絆,也不受理念羈絆,選擇從自己 的立場向前眺望政治願景。
從這個角度看,這也是韓國民主的躍升,因為人民的自主性又大大提升了一步。一旦選民能分辨政治人物所倡理念的真假虛實,將空洞的理念包袱從自己的肩上放下,再怎麼狡詐的政客也無所遁形。
回看台灣,民進黨最近還在上演慈湖陵寢封園、中正紀念堂拆匾、改名去蔣等“挖墳鞭屍”的舊戲;這不僅仍在啃食歷史的殘渣,也是在剝削人民的情緒。試想,陳水扁治台八年毫無建樹,卻天天只想在歷史的垃圾堆中挖掘寶物,目的是要把人民埋葬在歷史記憶中,以遂行其政治利益。人民如果願意讓這種“販賣仇恨”的統治者一再勒索得逞,台灣如何邁向共同的未來?
社論認為,李明博之所以受到選民青睞,不只因為他是在野黨代表人物,而是他長年企業經營的背景,曾經在首爾市長任內化為可觀的建樹實績,那是渴望經濟均富的韓國民眾 覺得可以託付的人選。李明博的治國能力雖仍有待考驗,但在歷史的當下,相對於“法律人”盧武鉉的執拗冥頑,“經理人”李明博表現的務實、理性和執行力,都 是他贏取民心之所在。
社論指出,韓國自由派與保守派的主要分野,一在自由派對美國的強硬路線,二在自由派對兩韓的統一主張。李明博雖被刻板歸類為“反統派”,但他的思維有別於大國家黨的傳統格局。例如,他主張為朝鮮設立一個四百億美元的國際發展基金,並在朝鮮成立五個自由經濟區,恢復其基本建設,希望朝鮮國民所得十年內能達到三千美元。這種拉近兩韓差距的具體步驟,比起盧武鉉親訪平壤或推動通車等純象徵性舉措,其實更為靈活,也更具實踐意義。此外,他希望加強與美國的安全聯盟,並改善與 中、日、俄的關係,也可看出其經理國家的務實,而沒有政治人的偏執。
藉著民意取得權力的人,最後把自己當成權力與正義的化身,從而忘卻了他們承受的民意付託;盧武鉉犯了這樣的錯誤,陳水扁的錯誤更為嚴重。現在,韓國人民用選票教訓了盧武鉉,不僅重新定義了總統的角色,也重新定義了政府和人民的關係:權力必須面對人民、服務人民。那麼,台灣人民則難道還要繼續困陷在歷史及意識形態的泥淖中,任由阿扁玩弄嗎?
在政治人物的偉大夢想與邪惡私念之間,往往只是一線之隔:唯有人民,可以決定讓自己的國家免於墮落沉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