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劉凌斌:用雙重認同構建台灣青年的中國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6-19 01:05:32


福建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淩斌
  中評社北京6月19日電(記者 黃博寧 周雨曦)福建社科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劉凌斌從台灣青年的國族認同方面探討未來兩岸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走向。鑒於台灣青年認同的現狀,劉凌斌提供了兩點思路:第一,注意台灣青年多重身份認同的基礎和可能。第二,通過雙重認同來建構台灣青年對中國認同的可能,即“我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概念。

  在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主辦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上,劉凌斌表示,結合台灣的民調以及個人感受看,青年人身上出現明顯的“去中國化”和“台灣化”的特征,也就是說,他們越來越傾向於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傾向於兩岸至少在“體制上並不是屬於一個國家”,也就是所謂的“一邊一國”。

  從主流民意看,台灣青年的國家認同是“想獨不敢獨”,因此讚同維持現狀,與台灣整體民眾立場類似。但在終極統獨方面,青年更加傾向於選擇獨立。另一方面,青年認同也存在一定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有比較多元化的認同,比如認同台灣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

  劉凌斌認為,這種身份認同來源與兩個方面,第一是島內的政治因素,包括台灣民主化、本土化的政治操作;第二是“去中國化”的教育。他表示,這兩個因素在短期內要想改變都不容易。比如,去中國化方面,馬英九當局在推動修訂中學歷史課本遭到很大阻力,這說明台灣的史觀和大陸的史觀有差距,想整合雙方都能接受的史觀不容易。

  劉凌斌對兩岸交流對台灣島內年輕人的認同產生的影響進行了討論。這方面有兩派意見。一派認為,兩岸交流深化確實讓台灣青年對大陸“淺層次的好感度”有一定的提升,但是在認同上恐怕甚至短期內看不到效果。另一派學者認為,交流增加的增加暴露了兩岸之間的差距,使得青年人對兩岸的認同的差異越來越大。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