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粵台學子在中山紀念堂門前合影。 |
中評社香港8月13日電(記者 楊犇堯)2014“粵台學子中華情”暑期交流期間,台灣學子參觀了位於廣州越秀區的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是廣州市的標誌性建築,北靠越秀山,正對廣州市人民政府,左鄰廣東省人民政府,廣州地鐵二號線的紀念堂站因此而得名。
據資料記載,中山紀念堂是為紀念國父孫中山而籌資興建,由建築師呂彥直和結構式李鏗、馮寶齡設計,1929年動工,歷史兩年修建完成。該中山紀念堂屬於八角形宮殿式建築,用地面積達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方米,高52米,舞台口寬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設計師運用建築力學結構原理,將四根大柱置於四周牆壁中,用以支撐四個跨度各30米左右的鋼桁架,使之整體仿彿一把張開的雨傘,組成一個巨大拱形屋頂。拱形屋頂托起八個主桁架,組成一個八角亭。堂內有一個近似圓形的大會堂,直徑71米,分上下兩層,共有座位4700多個。
戰爭期間,紀念堂躲過了日軍的狂轟濫炸,在1945年,侵粵日軍在這裡簽字投降。
解放後,毛澤東和董必武等國家領導人曾在這裡接見廣州市的民眾,並稱讚中山紀念堂是中國人自己設計、自己施工建造的偉大建築物。
2006年10月12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在參觀中山紀念堂時題字寫道“蘭香逸,重薝舉,華表千載存高志”。
2008年以後,廣州人政府決定將中山紀念堂向市民開放,成為了廣州市第一個免費開放的市屬公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