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整治以人為本,把暢通交通作為重點。按照行人、公交優先原則,對道路進行改造。改造後,路東人行道寬度不少於2米,路西人行道寬度不少於5米,大大改善了通行環境。大街還進行了“多杆合一”、電力設施小型化、隱形化、景觀化改造,整條大街上233根杆牌整治後將保留79個,安裝智慧燈杆後,一個燈杆可以集合指路牌、路燈、交通監控等多種功能。
綠化美化也是整治提升的重點。過去,地鐵5號線雍和宮站G口出來後,道路逼仄難行。此次改造,在這裡打造了“儒風禪韵”景觀節點,違建拆了,路重新鋪了,建起了“陳倉石鼓”文化墻,花壇裡有樹有草,讓行人忍不住想坐下來多待一會兒。
建築風貌“和而不同”
從北二環出發沿雍和宮大街向南走,路東是雍和宮,路西過了地鐵站口,都是青磚灰瓦坡頂的傳統四合院民居,比較安靜。過了國子監街路口,臨街鋪面房多了起來,建築的民國風漸濃:磚混結構多了,平屋頂多了,很多門窗都是拱門。繼續往南和簋街交界,一些新中式建築也出現了。
“歷史上,雍和宮大街北側就以居住為主,向南與東四北大街相連,東四北大街是繁華商業街,雍和宮大街從北向南,建築從古樸四合院民居、民國風商鋪、新中式建築逐步過渡。”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師孫書同介紹,此次整治,北新橋街道和設計團隊根據查閱出的歷史資料以及居民的回憶,對每一處房屋進行了“量身定做”,避免一條大街一種工藝用到底的情況,做到“和而不同”。
按設計,北段主要是“慢街素院”,體現傳統合院居住為主導的建築風貌。南段的建築風貌設計特色為“京華剪映、街區新生”,展現從北至南、由古樸向現代、由居住向商業逐漸過渡的建築風貌。
改造過程中,翻建如意門11座、西洋門15座、隨墻門20座、金柱大門4座、小門樓1座。
菜單式設計居民自選
採用“菜單式選擇”,讓居民部分參與到方案設計過程中,是此次整治的一大亮點。
“根據建築風格定位,為居民提供了48種門窗菜單,比如門窗的木格圖案就有龜背錦、燈籠錦、套方等,門窗的配色有紅抹綠、黑抹棕、紅抹黑等。家家戶戶看似一樣,又各不相同。”孫書同介紹。
廣告牌匾也不再一刀切。整治後,大街上保留25家商鋪,有9家有自己的LOGO和品牌標識,保持不變。其餘商戶,提供了8種方案供選擇,包括材質、顔色、字體等。光牌匾的顔色就有黑胡桃木色、紅胡桃木色、淺原木色、深原木色等,刻字手法有陰雕、陽雕、陰包陽等。東城區文聯還邀請了8位書法家,為商戶書寫匾額和對聯。163號商戶的招牌上只有“手擀面”三個字,設計人員從工商執照上發現,“手擀面”店註冊的名字叫“金世添華菜館”,設計師和店主反覆商量,又請製作牌匾的公司出主意,最後把“金世添華”做成圓形印章模樣,放大菜館兩個字,既醒目,又不會遮擋磚雕,店主很滿意。
來源:北京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