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第一位向往飛向月球的人是誰?是中國古代一位美麗的姑娘。人類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是誰?是一位美國人。那個美麗的中國姑娘是嫦娥,那個美國人就是我。”這是1988年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訪問中國時,在演講中的一段“開場白”。
飛天,中國不能只擁有傳說。2003年,“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巡天歸來,人類航天史由此翻開嶄新一頁——探索太空的隊伍中多了一支新生的力量。
一個民族的智慧、一個國家的創造力,往往需要一些標志性成果來證明。載人航天飛行的圓滿成功,又一次向世人表明,中華民族完全有能力依靠自主創新,在世界高科技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助推“神舟”飛天的巨大力量中,有這樣一種源源不竭的强大動力——自主創新。中國航天人憑著這樣的膽識和氣魄,使載人航天工程從一開始就占據了制高點,將發達國家需要40年的研制時間縮短到11年,實現了跨越式發展。自主創新讓中華民族夢圓九天外。
十七大報告强調:“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中華民族邁向太空的脚步之所以一刻也沒有停止,源自于我們這個古老民族與生俱來的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勇氣,源自于我們民族文化底蘊中那種不甘人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
記得2003年10月15日,當“神舟”五號飛船進入發射倒計時那一刻,我做了一個程序外的動作:敬軍禮。(作者:楊利偉 來源:解放軍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