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假如中國製造航母,誰最緊張?其實只要細心觀察一下本周一的海外媒體就會非常清晰。日本媒體在這一天紛紛報道,在3月20日會見日本防衛大臣濱田靖一時,中國國防部長梁光烈表示,中國是唯一沒有航母的大國,中國不可能永遠不擁有航母。雖然對此境外媒體也有報道,但似乎都不及日本媒體關注程度高,評價中總難免一絲擔憂。
要求美國鬆綁“航母夢”
其實,聯想到日本昔日曾一度為“航母大國”的背景,這種異樣的關注也許就不難理解。二戰期間,日本曾先後製造了20多艘航母,雖然戰後被解除武裝,但日本一直覬覦再度擁有航母。而炒作所謂“中國航母威脅論”,也成為日本近幾年加快建設步伐的借口之一。
《國際先驅導報》報道,3月18日,艦長197米、寬33米、標準排水量1.35萬噸的“日向”號16DDH級兩栖攻擊艦在橫濱舉行交付和艦旗授旗儀式,正式加入海上自衛隊服役。國際輿論普遍認為這其實是一艘准航母,而非通常意義上的兩栖攻擊艦,儘管日本不承認這一點。當然,戰後始終沒有徹底放棄“航母夢”的日本方面也不滿足於此。“日向”號服役,其實是日本開始研製中型航母的一個信號。早在“日向”號尚未正式服役時,日本就已放出風來,要在2015年前建造兩艘4萬噸級的中型航母。
據韓國《朝鮮日報》23日報道,日本目前正在建造“日向”2號。“專家預測說,日本可能想在美國默許下建造和中國航母規模相近的航母。”據了解,一直受到日本輿論高度關注的所謂“中國可能發展航母”的消息,目前已經成為日本某些勢力要求美國默許其建造中型航母的“重要依據”,日本甚至希望能趕在中國前面造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
眾所周知,日本發展航母與戰後專守防衛政策是明顯抵觸的,這也導致日本防衛人士在發展航母問題上刻意保持低調。不過某些日本輿論抓住所謂中國防長的講話,趕緊為突破日本發展航母的障礙背書。日本《世界日報》3月23日發表社論,竟稱“如果(中國)航母建造完成並形成數個機動部隊,中國將具備跨海作戰能力。這將對以貿易立國的日本的存在構成巨大威脅。可以說,包括不擁有進攻型武器在內的‘專守防衛政策’必須進行根本性的調整了。”
將追趕中國當成動力
甲午海戰之後,咬緊、超越中國海軍,始終是日本在海上方向的“國策”之一。而今,無論是出於歷史情結,還是出於現實對抗的需要,對中國保持整體海上優勢,甚至恢復二戰前日本在亞洲的海上霸主地位,依然是某些日本政治力量追求的目標。這恐怕也是日本經常對發展中的中國海軍表示“焦慮”和“憂慮”的深層次原因,所謂“中國海軍的威脅”僅僅是日本擴充海上軍備的借口和幌子而已。
曾經不可一世的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二戰後不復存在,日本的海上力量僅能在近岸海區活動。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海軍在建國初期,就組建了由134艘各型艦艇構成,總排水量4萬噸左右的華東軍區海軍。
面對與中國海軍逐漸拉大的“差距”,日本政府想方設法調集人力物力,試圖恢復其海軍力量。借助朝鮮戰爭和冷戰的東風,以及二戰期間儲備的雄厚艦艇設計經驗和技術實力,在美軍的幫助下,上世紀50年代中後期,日本已能自主建造水面作戰艦艇和潛艇。至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除了部分指揮控制系統仍需美國支持外,日本已經重新擁有了建造現代化艦艇所需要的軍工體系,海軍無論是在規模、實力、質量上都得到迅速膨脹。“怕落後於中國”也成為日本擴充其海軍的壓力與動力。
用潛艇對付中國航母?
在此後的海上軍事力量裝備建設上,經常可以發現日本比照中國的“影子”。
比如,從上世紀70開始,隨著一批先進水面艦艇陸續裝備中國海軍,中國海軍的活動範圍也逐步擴展。而在同一時期,日本投入巨資研製、購買和生產裝備了大量遠洋作戰艦艇,試圖在水面艦艇的數量和質量上保持對中國海軍的優勢。
還有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在水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海軍潛艇部隊得到迅速發展,日本則大力發展反潛戰能力,意圖確保日本在常規潛艇的噸位、噪音、下潛深度以及攻擊能力方面強於中國海軍。另外,日本海軍構築了一條新月形反潛封鎖鏈,判斷和搜集中國潛艇的活動,以圖最大限度地壓縮中國潛艇在數量上的優勢。
對於日本來說,關注中國海軍的發展步伐,航母自然是一個非常關鍵的話題。日本的軍事評論家經常會在媒體上討論,“假如中國有了航母,日本該怎麼應對?”
日本《和平安全保障研究所》網站3月6日就刊登專家文章,探討“日本應該如何應對中國擁有航母?”這位專家建議增強海上自衛隊的潛艇作戰能力。因為“潛艇是航空母艦的天敵”,增強潛艇部隊可以起到有效的反製作用。而為了對付中國的艦載機,“日本應盡快決定航空自衛隊下一代主力戰鬥機機型。”甚至“日本應要求美國盡快對日本能否購買F-22戰鬥機一事作出答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