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1月12日電/聯合報黑白集今天的文章說,昨日報端的兩則新聞,令人看得心驚肉跳。
其一: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發表報告指出:台灣經濟出路之一,在於擴大與中國合作,但可惜時機已遲誤了十五年。
報告說:“台灣經濟策略重心,如不是擴大與中國投資貿易,不知還會是什麼?”報告又說:“但是,台灣和大陸做生意,最能獲利的歲月已經錯失。”“八○年代,中國迫切需要台商這樣的中介以與世界接軌,如今已不需要了。”報告沒有說的是:整個九○年代至二○○八年以前,台灣的主政者沉溺在“中國崩潰論”及“正名制憲”的幻夢之中。
其二: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率採購團來台,宣示在台採購的金額會突破三十億美元(九百七十五億台幣),並稱:“不會少於這個數字。”梁書記所到之處,前呼後擁,宛如被一群孩子簇擁的聖誕老人;連鴻海集團掌門人郭台銘都說:“我代表台商向梁保華鞠躬,表達誠摯謝意。”同一天,另一則新聞指出:野柳遊客今年破一百萬人,領到“觀光局”紀念獎的是一個大陸觀光團。
文章說,由於人文與地緣關係,自蔣經國開放兩岸後,台商其實是首波進入大陸的“外商”,當時大陸的改革開放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但接下來在李登輝的“戒急用忍”及陳水扁的“正名制憲”中,台灣卻坐視流失了美國智庫所說的“十五年時機”。
現在,再也沒有人敢對大陸採購團“戒急”,亦無人敢對陸客觀光團“用忍”;但誰來賠償台灣喪失的十五年關鍵時機?又誰能平撫國人在面對大陸採購團及觀光團時,內心不由得生出的憂慮與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