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訊╱題:胡錦濤訪美後的中美關係與台灣問題 作者:孫哲(上海),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導
.胡錦濤訪美需要贏得“台灣問題操之在我”的主動權
.美國對台“廢統”的反應模式
.“廢統”後的兩岸關係走向
.在台灣問題上塑造中美“戰略誠信”
一個偉大民族的崛起,必須經受“鐵與血”的洗禮。台海兩岸的分裂,一方面是二十世紀留給中國人的不幸政治遺產;另一方面, 各種危機的不斷爆發以及兩岸關係的複雜發展, 也對中國大陸內政外交提出了新的挑戰。
中國在提出“和平崛起”口號的同時,必須內修政治文明,外舉國家形象。陳水扁提出的“廢統”後, 台灣執政當局下一步會做什麼?胡錦濤訪美又如何贏得“台灣問題操之在我”的主動權?中美雙方在塑造“利益相關者”合作關係的同時是否有可能“聯手制台”,阻止漸進式台獨的發展?
胡錦濤訪美需要贏得“台灣問題操之在我”的主動權
台海兩岸局勢的風雲變幻直接影響到中美關係的陰晴交替, 更影響到亞洲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胡錦濤主席對美國的訪問,要在台灣問題上和美國進行交涉並非易事。 從某種程度上看,本次訪問需要贏得中方在台灣問題上“操之在我”的主動權至少面臨三大困難:
第一, 雖然中國一再把台灣問題當作中美關係中“最敏感、最重要”的問題,但是從目前美國國內環境考慮,美方關注最多的還是其他一些涉及貿易、朝核談判、能源合作等方面的具體問題,要讓美國從行動上表示對台灣的進一步“懲戒”幾無可能。
以中美貿易爭端為例。 目前,中美經貿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經貿關係之一,中美建交二十六年來,雙邊投資迅速發展,貿易額從建交時候的二十五億美元,增加到2005年的二千億美元左右。 目前美國是中國第二大貿易夥伴,中國則是美國的第三大貿易夥伴。
雖然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質優價廉的產品使美國消費者節省了6千多億美元,與此同時,中國從美國的進口也給美國帶來了明顯的利益,如中國每年從美國進口大量的小麥、大豆、柑橘等農產品,和飛機、化肥等機電設備,一般估算每年為美國創造四百到八百萬個工作崗位,為美國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支撐。但是,近年來,美方也一再就貿易逆差,知識產權保護,能源開發、農產品檢驗檢疫等問題對中方提出了苛刻的要求。 美國貿易代表波特曼表示: 美國對中國“是否合作、合作好壞”的判斷基於三個標準: 一是中國對知識產權和WTO承諾義務的執行情況;二是中國內部法制建設,是否仍以行政手段補貼出口,或制定與國際社會普遍標準不同的規則來獲利;三是中國市場開放程度和決心。在美國舉國上下彌漫著對來自中國的“經濟威脅”憂心忡忡的情況下, 胡錦濤主席訪問的首要任務, 無疑是要向美方說明中國的立場,爭取中美經貿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就台灣問題與美方進行實質性而非程式性的交涉,中國除了需要具備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段之外,更關鍵的是要對美方提出自己的具體要求。從過去的經驗來看, 中方在這方面顯然缺乏充分的準備。
第二,中方此次處理台灣問題的難處,還在於美國國內依舊有一些人固執地把台灣問題當作自己的“內政問題”,希望甚至有意製造兩岸“和而不統、分而不離”的分裂、分治狀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