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門縣長李炷烽接受專訪 |
|
與廈門僅一水之隔的大金門(右)、小金門(左)。 |
中評社訊╱題:“金門在兩岸關係發展中的獨特角色--專訪金門縣長李炷烽”,中評社記者:羅祥喜。
金門曾是戰地,是台灣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的最前沿,也是東西方冷戰期間兩大陣營對峙的最前沿。如今,隨著兩岸關係的發展,金門正面臨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並可能在未來兩岸的交流、交往和融合中,發揮獨特的作用。為此,本刊記者來到金門,在金門縣政府專訪了金門縣長李炷烽先生。
金門歷史悠久
與大陸密不可分
記者:您能否先簡單介紹一下金門的基本情況和金門的特殊性?
李炷烽:金門,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廈門灣內,九龍江出海口,西距廈門島約十公里,東隔台灣約二百二十七公里;由大小十七個島嶼組成,除部分島嶼為大陸管轄外,包含大、小金門等大部分島嶼由台灣管轄,全縣面積約一百五十平方公里(其中金門本島約一百三十五平方公里,烈嶼(即小金門)十五平方公里;行政區劃分為金城鎮、金湖鎮、金沙鎮、金寧鄉及烈嶼鄉等五個鄉鎮;二OO四年金門人口為六萬四千五百人。
金門由於位居大陸邊緣、地處大陸弧形沿岸中間,是候鳥遷徙的中繼站:暮春時節,冬季候鳥北返、夏季候鳥南遷,海天一線間,常會讓人湧現過客、歸人的情懷……
金門臨近煙硝戰火,卻與和平接壤,在文化沃土與戰地滄桑之間,已經取得了平衡,不偏不倚。
金門的特殊性
金門歷史悠久,在過去一千六百多年的歷史當中,金門都是中國東南沿海一個重要島嶼,與大陸有密切聯繋;祗有過去這半個多世紀,兩岸因為軍事上的對峙,金門才與大陸隔絕,各自的政治制度、民生經濟朝不同的模式發展。
其實我們(廈門人與金門人)同樣都是苦難同胞:廈門過去和金門一樣,都是軍事最前線,廈門的發展也是大陸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特別是近二十年的事情。二十年前,金門對岸的廈門也是一片荒涼。因此,政策對於一個離島的影響是很深遠的。
金門現在的發展還處於停滯狀態。從目前來看,無論是過去的政府,還是現在的政府,對金門的離島政策好像都不明確。過去五十多年金門是軍事重地,現在雖然戰地政府已經結束,回復到民主憲政,可是金門相關的領導人物,包括軍方在內,思維都還沒有改變。我很多時候跟軍方聯繋,都發覺有很多的困難,因為他們還停留在過去以他們為主體、我們祗是一個附庸的思維。
所以,我們現在發展面臨的問題是,制度已經改變了,可是我們的思維還沒有改變,包括我們民間很多心態也還沒有調整;或者說,金門現在在制度上已經解放了,但是過去那個無形的牢籠還牽制著金門很多人的心。大家當附屬體、附庸習慣以後,今天要學習做一個主人,不知道怎麼勇敢地走出去;如果我們依法據理力爭屬於自己的權益,很多鄉親反而很害怕,擔心我們把與軍方的傳統關係搞砸了。
現在台灣一直在呼籲台灣的主體性,其實金門就是缺乏一種主體性的覺醒跟認知。我們現在金門的角色跟定位都是基於台灣的利益跟考量:台灣要我們扮黑臉我們就扮黑臉,要我們扮白臉我們就扮白臉,我們永遠不能決定我們是黑臉還是白臉,照理來說這是違反主權在民的潮流的。
我認為,今天金門發展有自己的條件,金門要發展也有自己的方向跟特色;我們不能老是站在台灣優先、台灣第一、台灣利益為考量的一個主體性思考,來決定我們的作為。所以,我一直呼吁我們的金門鄉親,既然制度改變了,我們自己要覺醒,要依法爭取屬於自己的權益;我們的權益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如果老百姓都有這樣的覺醒,我們很多政策的爭取跟推動,才能夠事半功倍。
金門作為軍事前沿的失與得
老實講,五十多年來,金門做了很多犧牲,可是我也覺得禍福相依:沒有五十年的駐軍,就沒有今天的金門;五十多年的駐軍,綠化、美化了金門的環境,讓金門重顯生機。
從歷史上看,三百多年前,金門為台灣做了犧牲:鄭成功以金門做基地,取竭、耗費了金門的資源,建設了台灣;三百多年來,金門因為沒有政策,沒有人力,淪為一個荒島。五十多年前,國軍進駐之後,雖然帶來了戰爭,但是也帶來了資源,帶來了人力,讓金門富裕起來。這是駐軍最大的貢獻。
在過去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我們很難得的是有位胡璉將軍,他基本上在軍事的鞏固之外,還知道民生的發展,開闢了金門的公路。當年假如不開闢這個公路,以現在這種私有土地的政策來看,要開一條公路比登天還難,即使不難也還要花費很大的成本。
駐軍另外一個貢獻是,發展了金門的教育。現在除了金門本地之外,在台灣及其他地方,各行各業,都有許多金門籍的人才,這也是金門重新出發、重新發展的一個基礎。其實,金門人很會讀書,早在清朝科舉時代,金門的進士、舉人一大堆。假如從讀書的角度,我們不比台灣差。我們現在祗是政治的弱勢。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我們是台灣的老大哥,只是這個社會變成是政治掛帥,政治第一,我們只好當小老弟。
現在金門最大的產業,就是高梁酒。今天金門的財政能立於不敗之地,也是因為過去那些歲月裡面,無意插柳柳成蔭,造就了金門高梁酒。金門高梁酒不僅是我們地方財政的主要來源,甚至連台灣很多的稅收,也是從這邊拿過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