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8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署名評論文章說,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對日本的訪問引起了世界輿論的普遍關注。不管是此次“融冰之旅”,還是安倍的“破冰之旅”,雙方回避的問題遠比解决的問題多,而兩國的外交政策也沒有出現結構性調整。
文章表示,日本現階段的對華戰略是,通過與其他國家結盟來構建均勢,遏制中國。具體表現是,在擴充軍力的同時,强化日美軍事同盟,幷與亞太地區的其他重要國家加强安全合作。
中國的强大使美國與日本有了强化同盟關係的動力。爲了保持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美國將設法加强與日本的關係,鼓勵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幷不斷融入美國的全球戰略。
在美國不斷利用日本增加與中國抗衡的籌碼時,中國的對日政策又該遵循什麽原則?日本追隨美國遏制中國是否有條件和限度?日本到底願意付出多大代價,願意冒多大風險?如果中國能够讓日本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日本又將如何選擇?
對這些問題,人們當然無法進行確切的預測,日本自己也不一定知道答案是什麽,但肯定不想面對這樣的選擇。也就是說,日本反而會希望中美之間不要發生對抗。
文章分析,特別是當中國的發展前景變得更加明朗,而日本又理解中國的軍事力量將僅限于防禦時更是如此。中國應不斷告訴日本,是美國而不是中國傾向于挑起中美衝突。對日本而言,最危險的做法是把自身的外交戰略變成一種單項選擇。
實力對比是關鍵因素
韓國是美國的盟友,甚至可以說是美國的受保護國。韓國與美國結盟是爲了消除朝鮮的威脅,但在朝核危機中,美國對朝鮮的强硬政策却不可避免要受到來自韓國的限制。韓國的領導者當然清楚,朝鮮半島一旦失去和平,面對巨大灾難的首先是韓國,而不是美國。
文章表示,中國的對日政策應使日本相信,與中國進行對抗,代價是非常高昂的,而兩國的相互理解與合作則是另外一幅景象。這兩種前景的反差越大,政策效果就越好。這是因爲,在國際關係的競技場上,如果一個强大的國家能使侵害者付出高昂的代價,那麽,潛在的對手就不願輕易冒對抗的風險,因而更傾向于合作。
在一個國家崛起的初期,它遇到的壓力和困難最大,對手遏制它的意願也最强烈,因爲此時它們所要付出的代價和風險都較低。但如果中國的强大越具有確定性,越是不可避免,日本將越傾向與中國開展合作,而不是進行對抗。
文章指出,曾經在一段時間內,中國有不少人主張應采取一些重大步驟來改善中日關係,甚至進行一次外交上的革命。這一主張一度被成爲“對日關係新思維”。
根據這一主張,中國應在歷史問題、日本入常、日本軍事力量擴充等方面表示理解或支持。中國還應該歡迎乃至邀請日本以大國身份參與東亞地區以及全球範圍內的國際事務,甚至還要在一定程度上理解日本對台海局勢的擔憂。
文章稱,還有人認爲:日本不應長期生活在戰敗國的陰影下;新一代的日本人不應爲前代人的錯誤承擔責任;世界上第二大經濟强國理應發揮相應的政治影響,應該成爲一個正常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