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記者專訪香港入境事務處,揭秘瀋陽鋼琴家郎朗以內地優秀人才身份第一個成為香港市民的全過程。
郎朗去年成香港優秀人才
“他是第一個以優秀人才資格獲准定居香港,第一個拿到香港簽注的內地人”
每一次回憶郎朗去年成為香港正式市民的全過程,香港入境事務處助理處長陳咏梅都顯得格外興奮。
“他是第一個以優秀人才資格獲准定居香港、第一個拿到香港簽注的內地人!”陳咏梅特意加重了語氣強調。
當時香港入境處曾以發函形式通知郎朗已獲准成為香港居民,但需要他本人到入境處進行一個必要的會面,此時郎朗剛剛進行完在維也納的一場演出,他隨即表示肯定會按照規定在16時30分(入境處下班時間)之前準時趕到。
會面當天乘坐的飛機晚點
“第一人”這一殊榮險些旁落他人
但實際上,“第一人”的殊榮卻險些旁落他人。
當天,郎朗乘坐的航班由於天氣原因出現了誤點。好在通過電話郎朗得知,其他的以優秀人才資格獲准定居香港的申請者,都因某種原因無法在當日到入境處進行會面。
“如果郎朗當天能趕到入境處,那麼他就是第一個入港的內地優秀人才”,獲知這一情況,郎朗隨即囑託香港的朋友,“一定要讓入境處的工作人員等我!”
郎朗隨後派人趕到香港入境處並詢問“可不可以等得晚一點”,這得到了入境處工作人員的肯定,於是郎朗在乘坐了9個小時飛機後,于18時30分來到入境處,隨即辦理了會面的相關手續,“他就是這樣如願成為‘入境第一人’的!”
這一天是2006年11月27日。
對於瀋陽市民郎朗能夠成為香港市民,陳咏梅的感覺是:真的是太順利了,太通暢了。
按照介紹,郎朗在收到入境處發來的會面函之前,僅僅是在8月份的時候提交了一份“渴望成為香港市民”的申請書,之後這份申請書由工作人員送達至香港入境處一個19人組成的諮詢委員會,討論了3個月後郎朗就獲得了批准。
現在,郎朗既是香港人又是瀋陽人。
“香港提供了一個窗口和平臺”
一天,記者聯繫上了郎朗的舅舅周先生,他回憶了郎朗成為香港市民後的心情。
“郎朗很高興。”郎朗的舅舅周先生說,這就意味著在一年或更長的時間裏,郎朗不需事先得到香港僱主的雇用,就可以在港居留,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
周先生表示,郎朗被“優才計劃”引入香港是瀋陽人的驕傲。對於郎朗本人而言,“他的知名度會得到更好的提升,國際上公開演出的機會也會更多一些。同時持香港特區護照去100多個國家不用再簽證,可以更加方便。”
“郎朗有一個目標,就是把咱們自己國家的文化帶向世界,”周先生說,“香港為他實現這個目標提供了一個窗口和平臺。”
目前郎朗忙於世界各地的演出,回到家鄉的機會比較少。周先生透露,8月8日,郎朗將赴北京參加奧運會的一個預演活動。
郎朗獲批超乎尋常的順利
實際上這完全得益於香港在2006年6月28日開始推行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
對於郎朗此次獲得批准超乎尋常的順利,有著多年香港入境處工作經歷的陳咏梅表示,這在以前實在不敢想像,“其實郎朗在兩年之前就曾遞交過申請,表達了想成為香港居民的願望,但沒有獲得批准。”
陳咏梅說,實際上郎朗順利獲批,這完全得益於香港在2006年6月28日開始推行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這個計劃就是一份旨在加強內地與香港在人才方面往來與協作的計劃。
通過採訪,記者不但對香港在內地引進人才方面的情況有了進一步認識,還通過10年時間裏香港從內地引才招鳳的全過程,發現香港的發展與內地越來越密切。
去年11月27日,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規定,著名鋼琴演奏家郎朗到港遞交了有關証件,領取了可以多次進入香港簽注証明,正式成為香港居民。這是“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今年6月啟動以來,第一位引入香港的優秀人才。
經過9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內地鋼琴演奏家郎朗於下午5時抵達香港,隨後驅車來到香港入境處。郎朗遞交了有關文件的正本後,填寫了相關表格,領取了入境處簽注的身份証件,成為香港居民。在一年或更長的時間裡,郎朗不需事先得到香港雇主的雇傭,就可以在港居留,直至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發展自己的事業。
郎朗在完成相關手續後,向媒體表示,加入“優秀人才入境計劃”非常高興,能夠成為這個計劃的第一人也很榮幸。對於取得香港居民身份,他說,雖然我有很多機會拿到其他國家的身份護照,但是能夠以中國人的身份,在世界各地的音樂舞台上獲得認同和讚賞,我更加自豪。他表示,今後來港的次數會更多、更頻繁,未來會把更多的時間留給香港,為大家呈現更新的音樂、新的作品。他還表示,由於時間緊促,還沒有購置住宅的計劃,但是他認為自己喜愛港島繁華的街區,可以和朋友更多的相聚。
特區政府今年6月推出的“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規定:獲得批準的申請人,無需在來港定居前先獲得本地雇主的聘任;一旦獲得批準,可以攜帶配偶、18歲以下未婚子女同時前來。在1年甚至更長的時間裡,適應這裡的生活、了解這裡的環境、開始發展自己的事業。第一輪通過審核的有83份,其中內地人士佔76%,申請人中,除藝術、體育人才外,從事金融、商貿、資訊科技專業的居多,其次為制造、建築、測量、工程、法律等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