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李明峻:從馬關條約反思台灣的命運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0:39:08


台灣國際法學會執行長李明峻。(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於1895年4月17日,今年正好120年。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14日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與會的台灣國際法學會執行長李明峻指出,甲午戰爭不僅改變中日兩國在遠東的傳統關係,同時亦對歐美列強的勢力關係造成極大的變動,進而間接影響到其後的世界局勢發展。

  李明峻以“《馬關條約》簽訂後的國際干預”為題發表看法,以下為全文內容:

  甲午戰爭不僅改變中日兩國在遠東的傳統關係,同時亦對歐美列強的勢力關係造成極大的變動,進而間接影響到其後的世界局勢發展。以甲午戰爭為契機,馬關條約的簽訂不僅割地賠款,更重要的是開放長江內河口岸,讓中國內陸門戶洞開,再加上列強可以在中國設置工廠,等於打擊中國剛剛萌芽的民族產業,更加深英國、俄國、德國、法國、美國等瓜分中國的野心,所以我們看馬關條約不只是從中日關係或東亞的角度,更應從相關的國際形勢觀察其微妙之處。

  馬關條約受矚目的是割地賠款。天文數字的賠款讓各國賺到借款利息,也賺到日本啟動基礎建設的合約,因此賠款方面較無爭議。割地方面著名的是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部分。由於日俄在滿洲(中國東北)、朝鮮半島、庫頁島、千島群島都有競爭關係,因此俄國基於政治上及軍事上的理由,必須努力保全中國在大陸上的領土,成為對日本最強硬的國家。法國由於出資40億法郎建設西伯利亞鐵路,基於此項利害關係,支持俄國向遠東發展,更重要的是德國積極拉攏俄國,使法國深感危機,為防止俄法關係疏離,使得法國積極參加共同干涉。德國責因為擔心法俄同盟夾擊德國,考慮到歐洲政治情勢,決定與俄國合作進行聯合干涉。最後,日本只得另外追討三千萬兩,而將遼東半島歸還中國。

  至於割讓台灣部分,曾在中法戰爭企圖攻佔台灣未果的法國最早出手。在甲午戰爭期間,法國政府即向清政府提議將台灣暫且租借給法國,以避開日本的侵攻,待戰後再行歸還。但劉永福因安南事件痛恨法國,故而斷然拒絕法國的提議。另一方面,當時的台灣巡撫唐景崧則期待爭取“台灣中立化”,建議援引列強不讓單一國家獨佔朝鮮巨文島之例,將台灣分段租給各國,希望借各國之力,排斥日本獨佔台灣之野心。兩江總督張之洞則欲以台灣作抵押,向英國借貸數千萬兩,並以台灣的礦、稅相酬,爭取英國派兵保護,但英國當時已決定與日本合作以爭取利權,因此當然予以拒絕。張之洞也向俄國提出“以台灣鐵路、礦業、商務等換取俄國保護台灣”的要求,甚至加碼提出以割讓新疆南路數城或北路數城做為交換,以取得俄國的援助,但因俄國對台灣割讓自始即不甚在意,因此並未收到俄國的回音。顯見當時清國極力希望透過國際干預保住台灣,但最後並未能成功。

  對此,法國只好退而求其次,在三國干涉期間,得到俄國與德國的贊同,提出日本必須聲明不得將澎湖群島讓與他國,並且限制澎湖群島軍備及禁建要塞的要求。經過多次討論,日本最後被迫聲明台灣海峽為各國公共航路,並宣言不將台灣及澎湖群島讓渡他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