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何思慎:馬關條約為日本侵略史埋下伏筆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5 00:40:08


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4月15日電(記者 倪鴻祥)中日《馬關條約》簽訂於1895年4月17日,今年正好120年。台灣大學政治系兩岸暨區域統合中心、兩岸統合學會、中評智庫基金會14日下午主辦“《馬關條約》兩甲子:對兩岸與東亞的影響”圓桌論壇,與會的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兼副國際教育長、日本研究中心主任何思慎指出,甲午之戰,決定20世紀前半的東亞歷史,《馬關條約》更為日本的侵略歷史埋下伏筆。

  何思慎以“《馬關條約》對日本社會的影響”為題發表看法,以下為全文內容:

  2015年適逢甲午戰敗,《馬關條約》二甲子紀念。1895年4月17日,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此條約不僅使1874年“牡丹社事件”後,明治政府將中國為主、日本為從之“華夷秩序”成功逆轉為日本所主導的“西伐利亞體制”(Westphalia System)下的東亞新秩序獲得鞏固;甲午戰敗,亦使日本自中國獲得二萬萬兩白銀賠款及其後“三國干涉還遼”清廷為贖回遼東半島所支付之三千萬兩白銀,此鉅額賠款如日本久旱之甘霖,相當於明治政府4年的財政收入,為明治天皇解燃眉之急,日本嚴峻的財政問題迎刃而解。

  尤有進者,《馬關條約》使日本得到垂涎已久的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日本近代文明之父福澤諭吉(Yukichi Fukuzawa, 1835-1901)百年多前即曾直言,台灣在中國手上,有如榻邊之鼾聲, 將令日本寢食難安。日本繼1879年日併琉球,改置沖繩縣後,再獲台灣,除可確保當時日本經濟發展所需之熱帶物資外,更確保其南面之安全,進取東南亞。

  此外,在《馬關條約》後,日本藉口朝鮮獨立,徐圖兼併朝鮮半島,並在日俄戰爭後,奪回遼東半島控制權。《馬關條約》使日本在明治維新後,首度嘗到戰爭對國家的“好處”,並在日俄戰爭後進一步確立藉戰爭染指東亞全境的亞洲戰略。《馬關條約》使明治維新後的日本,不僅打破“島國”格局,實現江戶中葉日本思想家本多利明(Toshiaki Honda,1743-1821)揭櫫的“海洋國家”,並因取得台澎、遼東及朝鮮半島,與歐洲諸國一般,步上殖民主義,中江兆民(Chomin Nakae, 1847-1901)的“小國主義”成為曲高和寡的“清議”,內田良平(Ryohei Uchida)的“大國主義”壓倒一切,亦使日本的“脫亞”與“興亞”變調為侵略亞洲的溢美之辭,難以成為東亞擺脫歐洲殖民主義,歸位為“亞洲人的亞洲”之救贖。甲午之戰,決定20世紀前半的東亞歷史,《馬關條約》更為日本的侵略歷史埋下伏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