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段文勇 廣東汕頭 文化傳播
台灣地區“五都選舉”落幕,三比二,化身為“選舉機器”後的國民黨險勝,暫時收起“台獨”訴求的民進黨沒輸。各家解讀選舉結果見仁見智,評論不一。對國民黨在南部“輸到脫褲”,“一邊一國連線”“大獲全勝”,大陸民眾多為不解,甚或有一二怨言出現:大陸一再讓利,換來的竟是如此結果,難道台灣民眾真的黑白不分,道德沉淪?由此導致對“台海問題解決寄希望於台灣同胞”方針的懷疑。
筆者認為:兩岸阻隔六十年,寒冰厚重,兩年半的和平交往,彼此心結不會頃刻化解;選舉結果恰恰證明“胡六點”威力巨大,島內主流民意已經被大陸牽引。即便是之前力反“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民進黨也不得不暫時收起“台灣主權”旗幟,而改攻國民黨的執政能力。至於“一邊一國連線”的嶄露頭角,只能表明“台獨”勢力的“土圍子”還在,“基本教義派”大致可以控制15-20%的民眾罷了。而“一邊一國連線”得以成軍,一定程度上也促使民進黨區隔陳水扁,轉變前進方向。
選舉結果證明,台灣同胞是有智慧的。兩年來的兩岸和平交往,一系列促進經濟發展的協議的簽訂,雖然有些暫時還沒有充分發揮功效,但是民眾還是看到了和平發展的前景,給了馬政府一個及格分,尤其是在北部“逆轉勝”,給蘇貞昌的“捷足先登”和蔡英文的“假溫柔”打了回票,從而為兩岸和平紅利充分發揮效力贏得了時間和相對有利的執行環境。
民進黨在台南高雄的勝利,並不能說明南部鄉親良莠不分道德不彰,而是國民黨統治下長期有意無意重北輕南政策結出的果。這從楊秋興脫黨參選吸納的大部分是泛藍選票的現象可以得到反證,不只綠營民眾對國民黨不滿,即便是一些國民黨鐵票區的選民也發生集體出走的現象,何況是在馬吳南下“安撫”之後。這固然有國民黨內部改革型塑“選舉機器”引發的震蕩和參選人個人素質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國民黨的重北輕南因素所導致。
楊秋興的競選主軸和賴菊當選後的施政思路,都不可避免的談到不排除與大陸交往和招商,越發說明形勢比人強。假如沒有先前的兩岸和平交往和大陸的一系列善意,促使台灣主流民意的轉變,他們何至於會如此迫不及待煞有介事的作出如此宣示?
故此,筆者認為,解決台海問題,我們仍然要堅定不移地“寄希望於台灣同胞”。這裡所說“寄希望於台灣同胞”,絕不只是消極的等待台灣同胞覺醒,而是要更為積極主動的做爭取轉化的工作。求同化異,反獨促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如何利用有利時機擴大統派力量,壯大統一陣線是需要下大功夫的。面對馬政府令不下台南的狀況,如何把大陸人民和政府的善意更直接的送達台灣南部地區基層需要動腦筋,想辦法。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國民黨的“不統不獨不武”和民進黨的“不預設前提與大陸交往”,藍綠陣線越發的模糊,所謂“維持現狀”成為台灣地區藍綠政黨的“最大公約數”,“以台灣為主對人民有利”“爭取國際空間”幾成藍綠政黨的口頭禪,我們倒是需要認真地對待。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性和實際交往的靈活性如何把握和拿捏,需要思考。在實踐中既不能丟棄原則,又不至於留下大陸打壓的把柄,徒增台灣一般民眾的憂慮。
選後,民進黨調整策略,是被動的,但是畢竟有所改變。她至今不改台獨黨綱,難免給人留下“把重奪執政權作為‘建國’的前提”的印象。2012若要獲得台灣同胞的授權估計很難。
我們應該相信,在台灣,不論是藍綠誰執政,想擺脫大陸影響,走過去八年的回頭路,大陸同胞不答應,台灣同胞也不會答應。有時候出現一些反覆可能也是好事,國民黨也許會變得清醒一些,果決一些,當然他急劇減肥後,淪落為在野小黨也說不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