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淩國華 山東臨沂 職員
近日,有學生家長向新快報記者投訴,稱廣州市開發區第一幼兒園在今年招生時,將生源劃分成“三六九等”,該園在優先招收政府機關單位、港澳籍及外籍人員、開發區駐區單位在編人員等六個級別的單位人士子女後,最後才輪到個體經營戶、購房戶等居民子女,而且還是“視情況”招收。(新快報,9月27日)
對於家長和記者的質疑,幼兒園回應這種做法“是開發區建設以來形成的傳統”。好一個“傳統”!從幼兒園的回應來看,可見這種明顯存在歧視的招生政策,應該有很多年的“傳統”了,只不過原先似乎沒有公眾注意而已。
明顯有違教育公平的招生政策,僅憑一句“符合傳統”就能消除公眾的指摘?據悉,這家幼兒園是公辦全日制幼兒園,經費自然來源於財政,理應面向公眾開放。但這家幼兒園多年來形成的“傳統”就是按照家長的“身份地位”招收幼兒,政府機關單位公務員子女排在第一位,而個體經營戶、購房戶子女則墊底。這種明顯違背教育公平、帶有強烈歧視色彩的政策,為何會延續這麼多年甚至形成所謂“傳統”呢?
從幼兒園把幼兒家長分為“三六九等”來看,“公務員子女排在第一位”顯然是為了向公務員背後的權力“致敬”,港澳及外籍人員排第二位則是照顧國際影響,至於墊底的個體經營戶等子女“需視情況招收”,則是對普通公眾的尊嚴和公平正義普遍價值的粗暴踐踏。就像新聞報道中某家長所說,“三歲的孩子從剛會說話不久就知道個體戶或公司職工,只能排在社會的最下層”,“從小就給孩子灌輸不平等奴性的思想”,顯然對兒童健康成長甚為不利。往深處說,幼兒園按照幼兒父母的身份地位確定招生的優先順序,將使本就存在裂縫的各階層間的關係更加不堪,無形中撕裂社會族群融合,增強社會對立,顯然與“構建和諧社會”背道而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