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具光榮傳統的城市--俄羅斯首都莫斯科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10-24 22:19:16  


莫斯科紅場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Moscow)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也是俄羅斯政治、經濟、科學文化及交通中心。 

  自然地理:莫斯科位於俄羅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跨莫斯科河及其支流亞烏紮河兩岸。大莫斯科(包括環城公路以內地區)面積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圍綠化帶共為1725平方公里。地勢平坦,僅西南部有捷普洛斯坦斯卡亞高地(最高點253米)。大陸性氣候,年降水量582毫米,降雪量大,平均年積雪期長達146天(11月初─4月中),冬季長而天氣陰暗。1月平均氣溫-10.2℃(最低-42℃),7月平均氣溫18.1℃(最高37℃)。全市綠化面積約佔總面積的1/3,是世界上綠化最好的城市之一。從飛機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藍天下蔥綠的樹叢和清沏透明的河湖,城市整潔幹淨。 

  歷史概況:莫斯科是一座歷史悠久和具有光榮傳統的城市,始建於12世紀中期。 

  莫斯科市名來源於莫斯科河,關於莫斯科河的語源,說法有三:低濕地(斯拉夫語)、牛渡口(芬蘭-烏戈爾語)、密林(卡巴爾達語)。莫斯科市作為居民點最早見諸史冊是在公元1147年。1156年,莫斯科奠基者尤里﹒多爾哥魯基大公在莫斯科修築泥木結構的克里姆林城堡。“克里姆林”一詞,一說源出希臘語,意為“城堡”或“峭壁”;一說源出早期俄語詞“克里姆”,指一種可作建材的針葉樹。後來在克里姆林城堡及其周圍逐漸形成若幹商業、手工業和農業村落。13世紀初成為莫斯科公國的都城。14世紀俄國人以莫斯科為中心,集合周圍力量進行反對蒙古貴族統治的鬥爭,從而統一了俄國,建立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15世紀中期莫斯科已成為統一的俄羅斯國家的都城,一直到18世紀初。1712年彼得大帝遷都聖彼得堡,但莫斯科仍是俄羅斯最大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仍發揮著俄國第二都城的作用。1755年建立俄國第一所大學──莫斯科大學(今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1812年拿破侖率領的法軍佔領莫斯科後,這個城市在大火中焚毀,但很快又重新建設起來。1813年成立莫斯科城市建設委員會,開始大規模城市改建。1851年通鐵路。 

  1917年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期間,莫斯科緊隨彼得格勒之後,也舉行了武裝起義,建立了蘇維埃政權。蘇維埃政府和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於1918年3月從彼得格勒(後改名聖彼得堡)遷到莫斯科,1922年12月莫斯科正式成為蘇聯首都,也是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即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首都。 

  1960年,政府附近一些城鎮納入城市范圍,組成大莫斯科區。1987年,莫斯科市政當局將每年9月的第一個雙休日定為城慶日,舉行各類城慶活動。1991年12月21日蘇聯解體,莫斯科成為俄羅斯聯邦的首都。

  行政區劃和人口:1968年全市分為30個區(包括環城公路外的新興城鎮澤廖諾格勒),其中13個內城區的人口、面積均少於17個外城區。人口中俄羅斯人佔89.2%,其余為猶太、烏克蘭和韃靼人。 

  從1897年到1926年,莫斯科的人口從103.9萬人增加到208萬人。從1926年到1939年,莫斯科居民增加了2.2倍,達到460.9萬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莫斯科的人口繼續增加,但速度有所緩慢。1959年為613.3萬人,1970年為719.4萬人,1979年為814.2萬人,1995年為887.5萬人,1989年為897.2萬人。自1989年以後,莫斯科的人口開始呈下降趨勢,1993年為871.7萬人,1997年為863.9萬人,1998年為850萬人,2000年為838. 9萬人。2002年10月人口普查統計,常住人口為1000萬,連同外來人口約為1200萬。截至2002年12月,人口約850萬。

  人口平均密度7700人/平方公里,中心部分人口密度高達29000人/平方公里。居民中女性佔55%,比男性多77.4萬人(1976),人口自然增長率極低,僅為2.5(197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