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5日電/“中國政治和經濟的影響力已逐步顯現,而文化影響力卻太小。”作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一直在思索的是,在全球融合越來越緊密的今天,歷史悠久的中國文化如何大踏步走向世界。
現在關注考古的方式和氛圍不對
《中國經營報》:近期各界對曹操墓真偽的爭議已經白熱化,但各方爭議的方式超出了考古鑒定和歷史學者解釋的學術範圍,演變成相互猜忌、缺乏遊戲規則的紛爭。你如何評價當下學術爭鳴的風氣?
王巍:對於考古來說,民眾能關注總比不關注好得多,至少也讓我們這些考古學家看到希望。但是我覺得,這個關注的方式和氛圍不對。
在日本,民眾對於《三國志》熟知程度比中國人民只高不低。我在日本講學的時候,卻沒有如此多的質疑聲音,大家抱的是傾聽和探討的態度。國際上對於“中國人關於非自己專業領域問題產生如此質疑態度”的情況也很不理解。
好的學術討論氛圍,應該是允許探索,允許求證,允許切磋。現在的氛圍卻是,誰站出來說話就給誰拍磚,無盡的詆毀和謾罵並不能推動學術的研究。孔子那個年代的學術甚至比現在還繁榮,因為當時鼓勵百家爭鳴,流派間不會遭到惡意抵制,很多理論互相矛盾的流派都是共同成長,甚至相互促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