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馮驥才:中國古村新貌 警惕文化空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2-16 12:01:49  


  中評社香港2月16日電/《廣州日報》報道,對舊城的改造讓眾多城市趨於一致,越來越多的城市缺了那一份獨特的韵味,多了份鋼筋水泥的現代化氣息。古村落的消失、民間藝人的減少、民間文化的失傳,漸漸地,承載文化的物質載體便將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首先一個消失的文化是在我們的城市。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是,我們的660個城市在改造的口號下已經變得完全一樣了,千城一面,但是沒有人感到可惜。文化的另外一個喪失在於中國古村落的消失。現在中國的村落,除去西塘、南潯、周莊、同裡、烏鎮這些所謂的江南六鎮,保護得還比較好,其餘基本是在消失。

  世界上有許多古老的國家,你去意大利、奧地利、瑞士,就會發現這些古老的村莊像詩一樣的優美。而我們呢?我們現在的古村落,包括西遞、宏村,這種已經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地方,進去一看,基本上都是新東西。他們不是喜歡新東西,只是因為賣老東西能夠賺更多的錢——這些古村落基本上被那些文物販子們給掏空了。我觀察北京潘家園已經十幾年,後來寫過一篇文章——《從潘家園看中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最早這些人往外賣東西的時候,是家庭的細軟,再發展為賣牆上的字畫、賣家具、賣房子裡面的文房具,最後賣什麼呢?賣牛腿、賣柱子,到最後房子全沒了。所以現在還保留的這些地方,我把它叫“文化空巢”。

  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出現了“空巢”現象,這是很令人痛惜的事。我經常想,我們的後代一定會罵我們是無知的,因為在文化轉型期,我們所做的遠不如歐洲人。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現在還是比較窮,先解決肚子問題,等富了後再去思考文化、精神層面上的問題。可什麼時候才能想到文化呢?一個國家富,當然好,但是我們的國家、我們的民族富到哪兒去才算是一站呢,才能聯繫養育我們生命的文化呢?我們一代又一代的人之所以能夠交流,是因為有共同的文化,我們的文化不只是語言,不只是我們所用的詞匯,我們很容易用同一種表情、同一種方式來進行交流,那是因為我們有一種感應,這種感應是共同的文化所造就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