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15日電/《中國青年報》報道,上海留日學生汪某刺母一事一度讓其親屬非常憤怒。但近日,汪某的親屬與母親推翻了原來的說法,稱汪某“勤勉、懂事”,刺傷母親是因為“精神不正常”。先是兒子機場刺母,繼之是母親盡一切辦法替兒子辯護。事件一時間演變為一場“中國式”母愛與教育的爭論。
從開始出離憤怒到現在的為子求情,這位母親和其家屬,必定走過了一段曲折的心路歷程,其間所承受的痛苦和煎熬,是我們這些旁觀者所無法體會的。其母親和家屬稱凶手“勤勉、懂事”,刺傷母親是因為“精神不正常”,種種旨在為兒子辯護的說辭,顯然也是經過多方衡量的結果。總而言之,這位母親對孩子的愛,超過了她對孩子的恨,最終讓她作出了現在的選擇。
廣大網友對這位母親前後態度的變化,卻要複雜得多,也理性得多。一場關於“中國式母愛”的是是非非,正在被熱議,被爭論。無疑,這樣的熱議和爭論是有益的,有助於我們越過情感的羈絆,抵達理性和理智的彼岸。我毫不懷疑“中國式母愛”和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母愛一樣,都是偉大的、無私的、高尚的,她們對孩子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乃至於孩子對自己拔刀相向,差點喪命於孩子的刀下,自己還要為其苦苦求情,希望法律予以輕判。
但是,“中國式母愛”也有情感有餘、理智不足的弊端,這就往往導致母親對子女的愛過多、過濫、過於沒有保留和條件,最終也讓孩子產生了錯覺和依賴,成為一種有害無益的溺愛。還是以刺母事件為例,作為一個成年人,即使你在留學,就一定要全部用父母的錢嗎?父母寄錢晚了或者是少了,就一定要遷怒於母親,甚至要用冰冷的刀子去傷害自己的母親嗎?兒子當然需要接受道德譴責和法律制裁,可又是誰造成了兒子對父母這種過分的依賴?如果不是之前的有求必應,不是之前毫無條件和保留的愛,也許就不會是今天這種結果。
母愛可以是無私的,但未必就是沒有條件和沒有邊界的。“中國式母愛”的一個普遍弱點,恰恰就是重感情、輕理性;重奉獻、輕教育。結果就是只知道付出,而不懂得“索取”,這裡的索取不是要求孩子回報物質和金錢,而是回報以責任感、回報以心理上的健康和人格上的健全,這些都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引導給予孩子的。發生在上海機場的這起人倫悲劇,值得所有人反思,尤其值得中國母親們好好反思,反思她們的母愛,反思她們的教育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