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8日電/《新華日報》報道,泰興市委常委、黃橋鎮黨委書記孫宏建有個習慣,外出開會或招商,總愛打聽當地的黃橋燒餅店,買只燒餅嘗嘗口味。
“碰到粗制濫造的,忍不住數落幾句,勸告別亂打‘黃橋燒餅’的牌子。可對方,不是問我‘算老幾’就是斥責‘多管閑事’,讓我這個‘非遺燒餅’保護單位的‘代表’無計可施。”7月29日,孫宏建在辦公室向記者苦笑道。
其實,孫宏建的煩惱,源自黃橋燒餅由於缺乏商標等知識產權保護、維權打假乏力的尷尬境遇。而黃橋燒餅“入遺”後的遭遇,對於全省“非遺”產品的可持續保護和開發,頗有啟示。
“入遺”後,黃橋燒餅旗號滿天飛
黃橋燒餅原是泰州、揚州地區流傳數百年的傳統面點,因黃橋之戰而得名。
近十年,黃橋鎮致力於黃橋燒餅技藝的傳承保護。鎮裡成立黃橋燒餅行業協會,制定黃橋燒餅生產標準,經考核認定56家“正宗”成員店。這裡除舉辦三屆“中國黃橋燒餅節”外,還將“黃橋燒餅製作技藝”申報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並於2009年6月獲得省政府的批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