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閻崇年 |
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四川日報報道,78歲的清史專家閻崇年攜新作《大故宮》再度出山,第4次登上《百家講壇》,通過60講為廣大觀眾全景呈現一個宏偉瑰麗、價值連城的故宮。《大故宮》一套3本的同名書籍,也將陸續推出。
作為中國紫禁城協會的副會長,閻崇年研究故宮已經長達50年。他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表示,民間有一種看法,認為故宮裡價值連城的寶貝,都被運到台灣去了。但是在他眼裡,這個說法是不對的,故宮絕非一個空殼,而是“中華五千年文化凝聚的一座聖殿,它的價值,無論怎麼估價都不算高”。
開講故宮如履薄冰
為了這次開講《大故宮》,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時間裡,收集整理了幾億字的文字資料,多次徒步故宮實地測量和考察。
記者:你曾三度登上《百家講壇》講明清歷史,這次開講《大故宮》的緣起是什麼?
閻崇年:5年前其實就有一個想法,希望能全景呈現故宮的精華,拓寬公眾了解故宮的視野。為此,著名出版人金麗紅還抽調了長江文藝出版社編輯,成立了“大故宮”工作室,配合我的資料收集、實地考察等工作。對於囊括了明清建築、文學、書法、繪畫、戲劇、服裝、飲食等各類優秀傳統文化的故宮,我覺得知識不夠用,此間拜訪了多位各個領域的行家。先當學生,仔細研修後再當先生,才敢講給觀眾聽。
記者:從2008年到現在,你“消失”的這幾年都做了哪些具體的準備工作?
閻崇年:主要是收集資料,實地考察。像前幾天播出的《午門鳳翔》,雖然只講了32分鐘,書稿7000字,但是查資料就得從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城到宣統退位,600年在午門中發生的大事情,都要查一下。然後再沙裡淘金,把資料濃縮。有時候一集故事收集了幾十萬字資料,卻必須濃縮成幾千字觀眾感興趣的。所以每錄一集,我都覺得如履薄冰。
有一講“三希堂”,要涉及三件法帖,這就難住我了。我就看《謝安傳》等各種人物傳和學術論文,和三個書法大家的作品,去看三希堂的環境。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我還專門去看原件,這才心裡有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