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由於內地、香港、台灣和海外華裔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不相同,內地、香港、台灣電影市場的基本格局、觀眾群體及其觀影習慣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無論是內地生產的華語電影,還是香港地區、台灣地區生產的華語電影,很難同時在三地電影市場同時成功。當下華語電影的創作和生產從現實性層面、尤其是市場層面存在著複雜性、多樣性和差異性。差異化存在,意味著差異化選擇及其差異化發展戰略。但是,從一個宏觀的整體上看,內地、香港和台灣電影都在跨文化發展過程中呈現出了更多的文化趨同,市場的相互融合度也在不斷增強。
截至2013年5月9日,內地電影市場的票房已經接近80億元,國產電影的市場份額也令人欣喜。原來遙不可及的300億元、500億元甚至800億元市場規模在可預見的將來完全可能實現。國產電影市場發展的空間已經打開,其發展潛力不可限量。13億人口的市場,加上香港、台灣的區域性市場,提供了華語電影生存的巨大空間,足以支撐華語電影長時期的可持續發展,也使之成為在市場空間和規模上能跟美國電影進行博弈的大電影市場。過去人們一般認為只有美國的“好萊塢”的全球影響和印度“寶萊塢”的本土製作能力可以成為世界電影的兩個中心。事實上,以兩岸三地的整合為標誌的華語電影,以中國巨大的電影市場為根本立足點,同時以香港、台灣的區域性市場為兩翼,完全可以創造一個新的世界電影中心。如何將兩岸三地的人才、資源更有效地予以整合,建構華語電影生產新模式並且形成更有包容性的新華語電影,最終形成一個無論在地理位置或歷史文化方面都更接近、也更具有競爭力的電影市場,無疑是跨越華語電影初級階段的必然要求和發展趨勢。
可以預見,未來的新華語電影是以中國思想文化為圓心,內地電影為第一半徑,包括港台在內的華語電影為第二半徑,世界範圍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華語電影創作為第三半徑,三同心圓共同構成新華語電影的文化格局。在其外圍則將是中華文化與其他國家多樣性的文化相交織的電影產品,表現為世界範圍內影片中形形色色中華文化元素越來越多的出現。顯然,這個格局的出現將會是世界電影史的重大事件,無論是經濟學意義上還是文化學意義上,新華語電影將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世界電影的版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