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軍最新型元級常規動力潛艇。
|
今年是中國的多事之年。自西方就西藏和奧運問題發難後,對中國軍力發展的炒作也盛行起來。最近美英等媒體又頻發“三亞新海軍基地”和“094戰略核潛艇現身”一類新聞。這種叫人很難看到的“水下幽靈”為何如此引人關注?
◎餘平
炒作“中國威脅論”,在近些年已經成為美國政客造勢宣傳以及其軍方爭取費用的依據。進入今年以來,美國海軍一再宣傳其潛艇建造速度落後於中國,英國為重建“帝國強大海軍”也渲染中國潛艇力量增長速度空前。摒棄政治偏見而純粹從軍事角度來看,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水面艦船對西方還構不成有效威懾,只有潛艇能充當海上嚇阻外敵的一種“撒手鐧”。目前中國海軍要建設真正意義上的“藍水海軍”,除了適當發展航空母艦等大型水面艦,戰鬥力的核心還是常規潛艇和核潛艇,這確是歷史、現實和今後的需求所昭示的方向。
潛艇作主力以弱勝強
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進程都說明,對於沒有全程空中掩護的海軍來說,潛艇是最好的戰略性武器,它可以在水下遠航巡弋并隱蔽接敵突然發起進攻。新中國建立初期,便確定重點發展潛艇,并於1954年利用蘇援建立了第一支潛艇部隊——海軍獨立潛水艇大隊。從50年代起直至今天,國內軍用造船工業研制和建造艦艇的重點也一直是潛艇,并已推出了四代常規潛艇和兩代核潛艇。
潛艇在潛航時要承受巨大壓力,對艇身鋼材質量的要求遠超過普通艦船,所載設備又需要完整配套的工業體系保障,因而世界上能造水面艦船的地區有幾十個,能研制潛艇的不過十餘個。如南韓和台灣都有發達的造船工業,至今仍不能獨立制造軍用潛艇(韓國也只是引進他國部件和技術在國內組裝)。中國領導人在建設海軍之初就確定不能依賴於向蘇聯采購,一定要立足於自己制造,建立本國造船工業的同時便開始制造潛艇。
1953年6月4日,中蘇簽訂了“六·四”協定,蘇聯對華轉讓有40年代水平的w級(613型)常規潛艇的建造權,并提供成套器材設備和設計圖紙資料,中國隨後在江南、武昌兩個造船廠裝配制造。從1957年10月到60年代中期,中國仿造出編號為03型的21艘潛艇,不過許多部件還購自蘇聯。1959年2月4日,中蘇簽訂的“二·四”協定後,中國又開始仿制蘇聯50年代水平的R級潛艇,編號為033型,大批量生產直至70年代末。03型和033型為中國制造的第一代常規潛艇,生產上百艘還曾出口,至今在海軍已全部退役。
60年代初蘇援中斷,國內在033的基礎上研制035型,這也是中國生產的第二代、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潛艇。由於國家科技和工業基礎長期停留在50年代蘇援的水平上,035潛艇於1969年10月開工後連連遇到難題,直至1974年才交付使用,此後又要針對其毛病不斷大改,直至90年代初推出035G才基本可靠。進入90年代以後,中國因科研和工業水平有了質的飛躍,相繼推出了039型(“宋”級)和041型(“元”級),成為國產的第三代、第四代常規潛艇。在第二代潛艇性能嚴重落後,第三代、第四代潛艇又不能有效服役之前,1996年之後的十年間,中國還從俄羅斯購買了12艘“基洛”級潛艇。
在發展常規潛艇的同時,從1958年起中國又看好國際上剛剛服役的核潛艇。從1968年起,國產攻擊型核潛艇開始研制,編號091,於1971年下水并在3年後編人海軍現役。不過據原海軍司令員劉華清的回憶錄稱,直至80年代初該艇因技術不過關還停在碼頭上,形不成戰鬥力。經過攻關,80年代末中國研制成第一艘可水下發射導彈的戰略核潛艇,編碼為092型。第一代核潛艇技術水准較差,據西方公布資料稱,091型只建造4艘,092型只制造了1艘。進入新世紀後,國產的攻擊型核潛艇093型和戰略核潛艇094型開始服役,這種國產第二代核潛艇終於具有了可靠的戰略威懾能力。
中國海軍的建設和投資始終以潛艇作為頭號主力,確是根據國家實力和作戰預案所確定的惟一正確的發展戰略。從50年代直至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裡,中國面對的主要海上對手都掌握空中優勢,戰時想以水面艦艇與之對陣肯定會成為空中打擊的活靶,只有以潛艇隱蔽攻擊才有制敵希望。尤其是在對台灣可能的作戰中,對抗強敵幹預和實施封鎖的最有力兵器也是潛艇。水下唱“主角”、水面唱“配角”這一海軍建設模式,過去就是弱勢海軍挑戰強大海軍的基本方式,二次大戰中的德國對抗英美、戰後的蘇聯對抗美國均是如此,中國海軍想完成自身的戰略任務也離不開這條道路。
實現“第二次戰略打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