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國殲-10戰機降落。 |
中評社北京4月8日電/2011年第7期《求是》雜誌發表了中航工業黨組書記、總經理林左鳴為紀念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周年撰寫的題為《用自主創新挺起中國航空工業的脊梁》的署名文章。文章以自主創新為立足點,從科技創新成果、軍民用產品研製、科技隊伍建設三個方面,回顧了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從民族復興、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航空工業強國的角度,強調了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深遠歷史意義和重要現實意義,從而進一步明確了中國航空工業在中華民族復興進程中的重要地位和神聖使命。在回溯輝煌歷史和鎖定發展目標的基礎上,文章又重點闡述了實現航空工業自主創新的途徑:在中航工業“兩融、三新、五化、萬億”發展戰略的指引下,搶占科技制高點、全力發展發動機技術、加強軍民融合、推進體制改革、加強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文章為我們指明了中航工業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走自主創新之路,挺起中國航空工業的脊梁。
今年4月17日是新中國航空工業建立60周年紀念日。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親切關懷和大力扶持下,幾代航空人矢志報國,艱苦創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回顧60年的奮鬥歷程,憧憬航空工業的美好未來,我們堅信,堅持黨的領導,堅持走自主創新道路,堅持建設航空工業強國的偉大目標,是我國航空工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由之路。
一、60年的發展積累,奠定了自主創新的深厚基礎
1951年4月17日,國家頒布《關於航空工業建設的決定》,航空工業管理委員會成立,新中國航空工業誕生。經過幾代人的頑強拼搏,我國航空工業實現了從飛機修理到跟蹤創新的歷史性跨越,為自主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取得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奠定了自主創新的科技基礎。上世紀50年代,在國家大力扶持下,航空工業實現了由修理到製造的跨越:1959年,第一架超音速噴氣飛機殲6試制成功,我國跨入當時世界上少數幾個能夠批量生產噴氣式戰鬥機的國家行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航空工業進入獨立建設和發展時期,在克服重重困難和嚴重干擾中繼續發展:1965年,我國自行設計的強5強擊機設計定型;1968年,我國第一架自行設計製造的高空高速殲擊機首飛成功。改革開放後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掌握了第三代戰鬥機和發動機、先進直升機研發技術,在新世紀頭10年就取得近百項重大科研成果,我國躋身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以殲10飛機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軍機從第二代向第三代的跨越;以預警機等特種飛機列裝為代表,實現了我國航空裝備由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跨越。民機製造業加速振興。航空科研基礎體系不斷完善,僅在“十一五”期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17項,其中特等獎2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