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日電/解放軍報報道,電波在屏幕上跳躍,數據在無聲中流淌。4月中旬,東海艦隊某雷達旅與友鄰航空兵部隊進行的對抗演練在細雨中展開。雲層間,“敵”戰機行蹤飄忽、難以捕捉。關鍵時刻,該旅官兵迅速聯通南空某雷達團作戰數據庫,對收集到的相關情報進行比對分析,很快鎖定“敵”戰機位置,並及時引導我方戰機升空實施攔截。
指揮所裡,該旅旅長王秀聯對記者說,自從去年與南空某雷達團構建起作戰數據共享機制後,他們依托“雷達情報信息平台”處理空情的效率成倍提升,以往處置一個批次空情,需耗時數分鐘,現在僅需幾秒鐘就完成了。
這段“姻緣”源自該雷達旅黨委對作戰數據建設的深刻認識——儘管近年來部隊作戰數據建設有了長足進步,但自身建設力量有限,難以實現對作戰數據的“自產自用”。沒有準確全面的作戰數據支撐,何來精確決策?著眼自身數據需求的“缺口”,該雷達旅主動聯繫駐地相距不遠的南空某雷達團,構建作戰數據共享機制。恰好,南空某雷達團也有“借水行舟”的想法,兩家一拍即合。
針對兩家軟件不兼容、系統不互聯等問題,他們邀請研究所專家集智攻關,開發實現聯合空情預警和數據資源共享的指揮平台,優化組合操作流程,充分挖掘現有系統的性能。他們還規範了數據編碼、格式及各系統之間的通信協議,規定了共享權限,完善了數據資源共享保密制度。
共享實現共贏。如今,海空“千里眼”攜手,在不同方位觀察同一批次空情,比以往看得更清、更快、更准,大幅縮減了情報驗證時間。同時兩家單位同步分享最新情報,使雷達情報信息處理能力邁上了新台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