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5月30日電/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汶川大地震發生以來,灾情始終牽動著廣大歸僑僑眷和國內僑界人士的心。他們不僅捐款捐物,幫助受灾群衆渡過難關,有的還親自赴灾區一綫進行救援。僑資企業主動爲灾區民衆提供就業崗位,支援灾區重建……感人的一幕幕不斷上演。
“走!這可是代表著我們對灾區人民的心意,累點沒關系。”
浙江瑞安華僑新村的9名老僑眷氣喘籲籲地互相打氣。雖然平均年齡高達73歲,但一想到灾區,年邁的他們不甘人後的勁兒又上來了。他們一手扶著樓梯,一手提著簡易的捐款箱,慢慢往上走,實在太累了,便停下來在樓梯口歇一歇,或在住戶家喝口水。從5月15日上午到晚上,短短10餘個小時,9位老人馬不停蹄地走遍了21幢樓,爬了2100多級樓梯,挨家挨戶宣傳倡議,爲灾區募集了1.7萬多元救灾款。
連日來,無論是各級僑辦,還是僑界社團,國內僑界群策群力幫助灾區渡過難關。上至80多歲的老奶奶,下至四五歲的小妹妹,紛紛獻愛心,各種形式的捐贈代表著僑界對灾區群衆的一片深情。
身著統一的黃色義工隊服,披著紅色的義工綬帶,5月22日,廣州荔灣區僑聯主席朱小玲帶領機關工作人員和來自24個基層僑聯的“僑心義工”隊員們,在廣州向客商和行人派發了2000份倡議書,倡導社會各界熱心人士獻愛心,支援抗震救灾和灾後重建。
在他們的感染下,馬來西亞歸僑從越秀區趕來捐出1500元;許多推著小車或拎著大包小包的客商紛紛停下脚步,慷慨解囊;匆匆路過的行人也不忘掏出腰包,踴躍捐款;駕車的司機特意踩下刹車,下車投幣或搖下車窗將善款交給義工隊員;開著黃色三輪車的殘疾人士來捐款;幼兒園的小朋友被父母抱著,投下一份純真的童心;靠賣茶葉蛋維持生計的阿婆在捐款箱面前毫不吝嗇……
一位蒙古歸僑家庭經濟困難,正享受低保,兩個女兒大學還未畢業,但在打給北京蒙古歸僑聯誼會的電話中說:“我每天都會看有關灾區的電視報道,每天都會哭,如果聯誼會也組織募捐,我還要再捐200元”。在此之前他們全家已經參加過學校和街道的捐款。汶川大地震也緊緊牽動著上海閘北區僑界人士的心。和上面的蒙古歸僑一樣,老歸僑黃蓮嬌等也是享受低保的人士,但他們毫不吝嗇自己的錢包。
得知四川汶川受灾後,僑資企業早已動員起來,紛紛爲灾區貢獻自己的力量。5月15日早上,在廣東中山沙溪鎮僑資企業通偉電腦車花制衣廠車間里,員工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有秩序地將善款投進捐款箱。5元、10元、50元、100元,數額大小不一,却凝聚了員工們對受難同胞共有的關愛。
把僑界的溫暖送到灾區
對于身處平安地域的人們來講,一瓶水、一袋面也許算不了什麽,但是,在灾區群衆看來,那就是生命的希望。
僑屬企業廣西黑五類食品集團公司向四川灾區捐贈了價值36萬元的方便米粉,用公司的卡車直接運往四川灾區。5月16日,這批米粉運抵四川成都後,根據四川省民政廳安排,直接送到受灾嚴重的雅安市的名山縣和雨城區。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發生後,廣西容縣各僑資僑屬企業紛紛行動,捐款捐物,支援灾區抗震救灾,重建家園。
大灾有大愛,患難見真情。
5 月20日,帶著江蘇僑界的一片深情,從南京發出的1030箱消毒劑曆經2000公里長途跋涉,38小時日夜兼程安抵成都。由于裝卸人員沒有到位,爲確保這批消毒劑能及時分發到各受灾地區,負責押運的僑聯工作人員立即就開始動手卸貨……
上海寶山區僑界企業家光仁塑膠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長黃惠忠聽聞灾區緊缺帳篷等救灾物資,連夜召集公司管理層會議,大家群情激昂,紛紛表示盡全力組織生産帳篷,盡快送到灾區人民手中。5月13日,公司停止了所有其他産品的生産,趕制救灾帳篷。全體員工日夜加班組織生産,董事長黃惠忠卷起袖子親自上陣。
四川僑資企業川雅木業公司在灾後第二天就將價值12萬元的兩棟木結構多功能辦公抗震房送到都江堰體育中心,供抗灾指揮中心使用,隨後又向省慈善總會捐贈價值100萬元的木結構抗震房屋支援灾區。僑資企業成都麗虹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戎兵灾後立即購買捐贈物資(雨傘、帳篷、蔬菜)送往灾區,價值20多萬元。
5月19日,在四川省僑辦僑聯協助下,來自江蘇僑聯價值40萬元的消毒液、廣州僑聯的1000件衣服、斯達遠東數碼科技(寧波)有限公司的1640盞照明燈、11000盞旅行頭燈、42240節電池分別運往成都、德陽等地。
志願者黃輝城的四天四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