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美握手:構建戰略性相互適應關系。 |
中評社訊╱題:調適中的中美戰略關係 作者:李勇(江蘇),本刊特約撰述
•為何說中美關係進入戰略性相互適應階段?
•中美戰略調適的背景是甚麼?
•為何說相互依賴的增強是中美戰略關係的基礎?
•雙方觀念轉變怎樣構成調適戰略關係的心理基礎?
•中美關係的未來圖景會是怎樣?
中美關係進入戰略性相互適應的新階段
毋庸置疑,中美兩國在一些根本問題上存在著深刻分歧,主要表現為雙方在政治制度、價值觀念、意識形態以及社會發展路徑選擇等方面有著根本的不同、甚至是尖銳的對立。另外,在實力層面上,美國是當前國際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惟一的超級大國,中國是一個處於急劇上升期的大國。站在當代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高度,中美兩國之間的這一系列根本性的差异,決定了中美兩國在未來中、長期將呈現出根本性的對抗、或者至少說是激烈的競爭的基本態勢。也因爲如此,所謂的“文明的衝突”、“大國政治的悲劇”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國一度甚囂塵上。
儘管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層面上存在著本質性的分歧,在實力地位上存在著高度的不對稱性,但是,在現實層面上,自從中美兩國建交以來,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美兩國總能找到共同利益。中美關係一路走來跌宕起伏,但總的來說,是呈積極向上的發展態勢,中美兩國相互利益的匯合點是在不斷地擴大。
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指出:“如果美中兩個國家之間充斥著敵意,那麽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成功地實現自己的國家利益。因此兩個國家建立良好的關係是壓倒一切的需求。”正是由於中美雙方都認識到一個良好的中美關係符合各自的國家根本利益。中美兩國之間的大博弈始終能夠既著眼於未來,又深深地扎根於現實的理性。這在客觀上促進了中美兩國在戰略層面上的相互瞭解。
進入2005年之後,中美高層交流突然加速。中美高層頻頻互訪,美國政經軍界高官密集訪華。2006年,中美兩國延續了這一態勢,並且兩國的交流進一步深入。中共中央黨校國際戰略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康紹邦教授指出,這“為中美建交以來所罕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王緝思教授則認為:這標誌著“中美關係已經逐漸脫離了‘非敵即友’的簡單邏輯,成為一種既相互防範又相互依存的複雜關係”,“雙邊關係進入了歷史上最成熟的時期”。
中美關係這一新的變化,無疑有利於中美關係進一步良性互動發展,同時也表明中美兩國正在構建一種戰略性的相互適應。中美關係新一輪調整,至此已經越來越多地顯示出著眼於未來的眼光,這使得中美關係不再僅僅是一對簡單的大國關係,而更多地具有了一種世界格局的涵義。中美關係之所以能夠進行如此深刻的調整,中美兩國之所以能夠走入戰略性相互適應的新階段,顯然是有著深刻的內在邏輯。
全球進入新的戰略穩定期是促使中美構建戰略性相互適應的國際大環境
冷戰結束、雅爾塔格局瓦解,二戰後逐步形成的以兩極對抗為主要框架的全球戰略穩定也不復存在。經過十餘年的調整,全球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戰略穩定期。經過全球各主要戰略力量反復博弈,目前,“‘一超多強’的大國關係格局基本形成,大國之間合作與競爭並存,以合作為主。”
美國將長期保持其唯一超級大國地位。國際格局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能完全脫離“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雖然在伊拉克問題上,在同歐盟、伊斯蘭世界的關係中,美國的軟實力受到一定的損耗,但美國的總體實力仍在發展,呈現出戰略擴張的態勢。1990年以來,美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一直大大高於日本和主要歐洲國家。在現實的國際政治中,美國的霸權穩定作用仍然不可或缺。特別是,在今年美國的中期選舉中,民主黨一舉奪得失去12年的參、眾兩院控制權,表明美國政治中特有的糾偏機制又在悄然啟動,美國很有可能像曾經脫出越戰一樣,逐步恢復因伊拉克戰爭而受損的軟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