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蔡英文訪美之行的觀察與思考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8-27 16:14:35


蔡英文選前出訪更多的是象徵意義
  中評社╱題:蔡英文訪美之行的觀察與思考 作者:周天柱(上海),東亞研究所研究員

  6月上旬,苦心鑽營、精心準備、小心翼翼的蔡英文訪美之行終於在藍營、綠營兩極評價聲中結束了。由於此次出訪攸關2016年台灣“大選”的最終結局,攸關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故特別引起世人矚目。

  兩次訪美的異同

  自2008年以來,7年間蔡英文以台灣民進黨主席的身份共訪問美國4次,但以“總統”候選人的身份訪美也就兩次。由於這兩次訪美都肩負“赴美應考面試”的特殊使命,因此有必要先來分析一下彼此之間的異同。

  兩次訪美的相同點:

  一、耳提面命接受應考:眾人皆知,自從1949年國民黨政權潰敗退守台灣後,沒有美國的支持,如今的台灣當局即不復存在。1990年代台灣“總統”直選以來,兩黨“總統”候選人都有一個不成文的“潛規則”,即選前主動向美方闡述本黨的執政綱領,以求獲得美方肯定、信任與支持。2011年9月12日,蔡英文選前啟程赴美參訪9天;2015年5月29日至6月9日,蔡為“大選”訪美12天。蔡的這兩次訪美,外界都認為是“接受美方面試”。

  二、必須闡述兩岸政策:島內政黨輪替以來,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的內涵有著本質的區別,甚至對外關係的排列順序也截然不同,國民黨是兩岸關係高於“外交”關係,而民進黨則與之相反。美國特別重視兩黨的兩岸政策,是要從評估中發現對自身核心利益影響所在。故凡候選人“赴美面試”都必須闡述兩岸政策。兩次訪美,蔡英文都向美方保證,如果民進黨再度執政,不會採取激進路線,將會以具有彈性、更圓融方式處理兩岸議題,也有信心維持兩岸和平關係。

  三、美國官方公開態度:對島內兩黨“總統”候選人,美國官方公開態度不變,即不選邊,不公開表態。其理由在於由台灣選民自主選擇領導人。

  兩次訪美的不同點:

  一、時間節點:此次訪美比上次提前了3個多月、多了3天。此舉一是搶在國民黨候選人之前,先入為主,力爭主動;二是萬一訪美效果欠佳,尚可彌補;三是存取時間增加,在美多摸底,多溝通,並力求給美方留下更深、更佳印象。

  二、陸美背景:2011年年初胡錦濤訪美為中美關係奠定了積極的基調,當年兩國高層往來不斷,中美關係比較和諧;而此次美方為中方在南海填土造島,為涉嫌中國駭客“攻擊美國重要網路,獲取機密資料”而屢發衝突。

  三、接待規格:上一次訪美,蔡英文只見到美國國務院亞太助理國務卿。這一次,蔡英文獲得美方高規格的接待,她在美高端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表公開演說,會晤的人士包括國會兩院重量級議員、國務院副國務卿布林肯等,成為第一個進入國務院大樓的台灣民進黨領袖。

  四、人氣指標:上次國民黨作為執政黨,成功地推動了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獲美國全力肯定,帶動了島內人氣指數;而此次民進黨早早成功整合,蔡英文搶得島內“大選”的制高點與話語權。

  五、因應之策:上次蔡因準備不充分,勉為其強推出的“台灣共識”只有框架,無任何實質內容,以一個單維度(“台灣共識”)的論述,代替一個雙維度(“九二共識”)的論述,令島內選民及美方一頭霧水而無法接受。這一次蔡英文來美國宣示的是她新的兩岸關係主張:“維持現狀”。這比馬英九的“九二共識”,更接近美國的台海政策,因此獲得美國的認同。與此同時她還第一次提出兩個最新觀點,一是“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二是“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暗指“一個中國”與“九二共識”。美國人對蔡英文予以尊重的另一個原因是:島內似乎已經無人能阻止蔡英文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中獲勝。

  六、訪美感受:上次白宮國家安全會議在蔡訪美尚未結束之前透過媒體放話修理,讓她與美方的關係陷入僵局,並拉低了她在台灣的民調。而此次民進黨代表團結束訪美時定調為“太順利”、“極為成功”。

  兩顆“震撼彈”的利弊

  為此次訪美蔡英文苦心足足準備一年有餘,在與核心幕僚反復沙盤推演後給華盛頓呈送的兩岸政策的“大禮”是兩顆“震撼彈”。一顆“震撼彈”是首次認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信誓旦旦地要在此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另一顆“震撼彈”是不提“九二共識”這一專有名詞,而是“求同存異”地以“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替代。

  這兩顆“震撼彈”的拋出,令美國朝野雙方眼睛為之一亮,尤其是密切關注兩岸事態發展的美國官方終於松了一口氣,私底下表示,這有助於美對蔡的瞭解,有助於增進美對蔡的信心,將相信她有管控兩岸關係的能力。但事實是否就如此簡單呢?

  蔡英文拋出第一顆“震撼彈”的理由鑿鑿,既然當今台灣最大的共識是“憲政體制”,因此尊重人民意志的兩岸決策自然得聽命於“憲政體制”。而強調“憲政體制”可謂“一石兩鳥”:一可消弭“法理台獨”的疑慮,爭取選民信任;二讓老美不會反對,樂於接受。但剖析此一觀念的關鍵點是要弄清楚蔡英文所奉行的“憲政史觀”究竟是什麼內核?仔細分析蔡近年來的“憲政史觀”,惟一特徵是變化多端,捉摸不定,隨心所欲,從矢口否認“中華民國”,到嘲諷“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再至前兩年一再表述的“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而如今在華盛頓卻突然改口宣稱要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繼續推動兩岸關係持續發展。這種大幅度、跳躍式的“憲政史觀”,實在令人眼花繚亂,究竟是後一種史觀輕易否認前一種史觀?還是第一史觀堅固不破,後幾種觀點僅僅是應景之作?!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