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0日,出席第三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特別代表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左二)、國務委員戴秉國(左一),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特別代表國務卿希拉裡·克林頓(右二)、財政部長蒂莫西·蓋特納在美國首都華盛頓共同會見記者。 |
中評社香港5月13日電/美國《星島日報》5月12日載文《對話頗具成果 中美求同存異》,摘要如下:
中美戰略安全及經濟三合一複合式對話十一日閉幕,兩國同時宣布對話取得成功。
這的確是中美兩國近年較具成果的一次會議。尤其在經濟方面,兩國首次簽署推動經貿合作的全面框架,中方更將雙方簽訂的經濟合作框架形容為“里程碑”式協議。
對話期間,中美兩國不僅討論了人民幣問題,也討論了美元作為國際主要儲備貨幣穩定的重要性。中方承諾繼續增強人民幣匯率的彈性,承諾將修改相關條例,讓政府採購不再與提升國內技術基礎掛鉤;美國亦承諾對匯率過度波動保持警惕,承諾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管制。
在匯率問題上,中美罕有地取得交集。中國官員首次表示“中美在認識人民幣匯改的方向上是一致的”。美國政府表示,兩國在匯率改革問題上的思路更為接近。雙方達成一個平衡的共識,這意味隨著人民幣匯率被低估引發的緊張關係得到緩解。
實際上,雖然美方表面仍然敦促中國加快人民幣升值,但正如美方所承認,中國在人民幣匯率改革取得了進展,美方也承認如果加入通貨膨脹因素,人民幣一年的升值幅度約為百分之十。對於這個升幅,美方沒理由不“收貨”。換言之,顯然雙方在這一問題上的思路愈來愈接近。
中美第一輪對話側重戰略宏觀問題,第二輪對話側重經濟微觀問題,此次適逢中美關係經歷波折後重新界定,且正好美國更換駐華大使,中東局勢陰晴不定,可以說是宏觀與微觀相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