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諧家庭”標准引發質疑(漫畫) |
中評社香港2月7日電/美國《僑報》2月6日載文《家庭和諧與物質多寡無關》,摘要如下:
“家庭成員經常上網,家庭藏書量300册以上”、“經常有旅遊、聚餐、購物等家庭活動”;“人均每月用水量不超過8噸”……你能將這些要求跟“和諧”聯繫起來嗎?
沒錯,這就是北京市近日新制定的“和諧家庭”評選標準。新的標準納入了網絡、藏書、購車、旅遊等當下大陸社會流行的時髦元素。但是,這個看上去很“與時俱進”的標準卻並不怎麼靠譜,也難言“和諧”。
目前,北京市約有524.9萬戶家庭。且不說能同時滿足“經常旅遊、聚餐”(前提是有錢、有時間)、“少開車”(這點容易做到,因為多數家庭並沒有車)、“藏書300册以上”等條件的家庭究竟有多少,單說這些“很物質”的量化指標本身,究竟與家庭的和諧有多大關係?
“和諧家庭”評選的前身是“五好家庭”評選,這項起源於上世紀50年代的評選,曾在提升大陸社會的道德水準方面起到過很大的作用。隨著大陸社會的進步與開放、百姓物質生活的豐富,對評選標準作出調整,理所當然,而且評選標準的量化,也是一種進步。
但是,量化並不是“物質化”,更不應將一些物質條件尚不高的貧困家庭排除在外。“五好家庭”、“和諧家庭”其核心內容是精神道德層面的東西,是對家庭成員之間、街坊鄰里之間、社會成員之間關係的描述和衡量,並無物質基礎的要求。一言以蔽之,道德水準的高低與錢多錢少毫無關係,家庭是否和諧與藏了多少書、旅遊了幾次、上沒上網等毫無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