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擾攘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呼之欲出 |
中評社香港10月26日電/法國《歐洲時報》10月25日載文《推進改革 當是破解民生難題的“密碼”》,摘要如下:
隨著中共十八大的腳步日近,各方目光聚焦中國。而在中國國內,民生話題仍是普羅大眾最為關切的,相信亦是下屆政府施政的重點。
這個經濟飛速發展、財富不斷積累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創造著“中國式奇跡”的同時,仍有一些“中國式難題”亟待破解。而近期,擾攘8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也已呼之欲出——中國總理溫家寶在主持召開的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表示,四季度將會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總體方案。
正如新加坡學者鄭永年所言,目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都聚焦於民生。“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這在幾千年前儒家經典《禮記》的《禮運篇》中已有詳盡闡述,一直以來被視為中國人對理想社會的基本要求。時至今日,這仍是中國領導層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執政動力。
本屆政府在一系列民生建設方面下的力氣不可謂不大,從教育體制改革,到醫療體制改革,從新農合、新農保等社會保障體系的改革,到樓市的調控、保障房的建設,以及扶貧標準的大幅提高,都讓百姓得到實惠,財富增長。
然而,這些舉措仍無法消弭中國社會中草根階層“缺乏幸福感”的聲音,緩解不了民眾“買不起房、看不起病”的焦慮。當西方正在熱議中國遊客“血拼”奢侈品的豪邁時,許多中國人則正通過“感受6塊3(貧困線下每人日均消費6.3元人民幣)”體驗上億貧困人口的生活況味。這便是當下中國貧富反差的複雜“劇情”。
事實上,當下中國民生保障已進入一個全面升級的新階段,百姓已不滿足於吃飽穿暖,而是需要更高層次的滿足感,希望提升生活質量,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有穩定的安全預期,公平的社會環境以及實現個人價值的自由。而這些訴求,很難僅通過個人努力來實現,而是需要政府負起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