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5日電/英國《金融時報》4月25日載文《農民工決定中國經濟未來》,摘要如下:
推動中國在10多年前成為“世界工廠”的是農民工。他們為世界各地的商場生產消費者產品,而他們的工資比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開始時英國工人的工資還要低。如今,這個估計人數達2.2億的農民工群體本身正在成為一個有實力的消費者群體。這一根本轉變勢必推動中國的下一場重大經濟演變。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調研機構《中國投資參考》(China Confidential)對中國各地1500名農民工的調查顯示,農民工群體2012年總共消費了4.2萬億元人民幣(合6770億美元)的商品和服務。要更加直觀地理解這個數字,不妨作一些對比:它相當於印尼去年總消費者支出的1.5倍,或者比土耳其2011年總消費者支出高出23%。
這種轉變也是中國本身轉變的縮影,其原因既包括經濟到達拐點,也包括心理、社會以及代際的轉變。前述調查顯示,出生於相對富裕的90年代的“90後”,在花錢方面比“80後”和“70後”要大手大腳得多。他們花掉53%的收入,而“80後”和“70後”的這個數字分別為47.2%和38.3%。
農民工每月的可自由支配支出大部分用於購買大眾消費者產品,比如方便面、快餐、啤酒、無醇飲料、服裝鞋帽和手機。儘管他們的品牌意識仍處於朦朧階段,但隨著收入的增加,他們正迅速形成對一些中外品牌的偏好,包括統一(Uni-President)和康師傅(Master Kong)方便面,肯德基(KFC)和麥當勞(McDonald's)快餐,諾基亞(Nokia)和三星(Samsung)手機,安踏(Anta)和李寧(Li-Ning)運動服裝,雙匯(Shuanghui)肉製品,雪花(Snow)和青島(Tsingtao)啤酒,以及上淘寶(Taobao)網購物。
這些朦朧的品牌意識令人矚目,因為這個群體僅10年前還幾乎普遍被城市居民瞧不起。記述農民工現狀的《工廠女孩》(Factory Girls)一書作者張彤禾(Leslie Chang)說,在每一個工作崗位都會引來無數農民工爭搶的時代,老板們對手下員工的鄙夷幾乎是毫不掩飾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