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創建於2003年、監督各大國有非金融企業的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或許是中國工業政策的最佳體現。 |
中評社香港9月15日電/堅信中國崛起緣於國家強勢幹預經濟的批評人士為數不少,由政策制定者和評論員們組成的這些批評者強烈譴責北京奉行的國家資本主義。但他們的觀點是錯誤的,而更糟的是,他們可能引發短視和毫無建設性的回應。
英國《金融時報》9月15日載文《中國崛起的奧秘:民進國退》,文章說,現實情況是,中國經濟快速崛起是市場角色不斷擴大和私營企業壯大的結果。在一個實際規模擴大了25倍的經濟體中,私營企業貢獻的產出比例,從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時的零,升至如今的逾三分之二。同期幾乎所有的就業增長均來自私營企業。私營企業還日益成為出口增長的主要貢獻因素。
中國國有企業的角色,在製造業收縮得尤其快——中國的製造業在上世紀80年代向私營企業放開了競爭。國企在製造業所占產出份額現在只有五分之一,而在1978年則有五分之四。人們普遍認為,自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國有工業企業如今已經複興。實際上,自2008年以來私營企業產出年均增長18%,是國企擴張速度的兩倍。
國有工業企業相對疲弱表現的深層根源在於生產率低下。大多數投資資金來自留存利潤,因此資產回報率是國企兩倍多的私營工業企業能夠更為迅速地擴張。大多數國有銀行的行為日益商業化,讓私企更加如魚得水:在最近幾年裡,它們向私企發放的貸款幾乎是發放給國企的兩倍。
創建於2003年、監督各大國有非金融企業的中國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SASAC)或許是中國工業政策的最佳體現。批評人士稱,國資委青睞大型國企,力圖創建更大、更強、更加盈利豐厚的國家冠軍企業。但這種努力失敗了:自2007年以來國資委監督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大幅下降,現在還不到其資本成本的一半。
即便在被國資委確認為北京要保持相對強有力控制的鋼鐵行業,也體現出國企和私企之間的差距。在2005年,這似乎是一個輕鬆的任務:當時全國一半的鋼鐵由國企生產,它們的效率與私企相當。但是在2006年以後的幾年裡,年均產出增長率降至9%(該十年的頭幾年平均增長率超過20%),國企回報率大幅下降。到2012年,它們出現了虧損,產量份額下降至三分之一以下。相比之下,私營鋼鐵企業的資產回報率在2006年之後出現上升,在2011年達到逾10%的峰值後略有下降。由於私營鋼企的投資是國企的兩倍,它們的產量份額仍會繼續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