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式扶貧”造福世界
http://www.CRNTT.com   2018-10-23 00:05:15


資料圖:地處四川涼山州越西縣的 “廣東(佛山)新村”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2017年6月19日攝)。(新華社)
  中評社香港10月23日電/10月17日是“國際消貧日”,從2014年起,中國將每年的這一天設立為“國家扶貧日”,以展示消滅貧困的國家意志和持續努力。中國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到2020年之前全面消除絕對貧困,如今距離2020年已經不到2年時間,而根據當前貧困綫標准,中國仍有數千萬的存量貧困人口,提醒中國的扶貧之路仍不容鬆懈。

  法國《歐洲時報》10月18日載文《“中國式扶貧”造福世界》,文章說,提起中國的扶貧,有這樣一些頻繁被引用的數據:改革開放至今,中國減少貧困人口7億多,對全球減貧貢獻率超過70%;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減少貧困人口6800多萬,相當於每年脫貧1000多萬人;中國的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3.1%,成為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這些數據,代表的不僅是脫貧成就,更是指引未來繼續推進扶貧工作的信心與方法論。

  在這幾十年的扶貧路上,中國也不可避免地走過彎路,也曾為扶貧的低效而煩惱,值得高興的是,中國一是牢牢地抓住經濟增長這個牛鼻子,積累了足够的社會總財富,二是在心理層面上從沒有放棄對老少邊窮地區的扶助,“不拋棄、不放棄”,三是在行動層面上及時矯正方向和方法,“精准扶貧、精准施策”,四是驗收和評估層面及時跟進,杜絕脫貧之後不願摘掉貧困帽子的畸形現象,從而實現扶貧成果的最堅實鞏固,以及扶貧資源的效益最大化。

  習近平曾形象地說,“手榴彈炸跳蚤”是不行的,2013年他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貧”。摸清貧困家底,確立扶貧名單,因地制宜制定脫貧方案,建立跟蹤和反饋機制……不僅利用政府的資源和行政的力量,也引入企業的資源和市場的力量,探索出了一系列新型扶貧路徑,總的指導思想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通過“造血”讓貧困地區實現重生。

  比如貴州畢節的產業扶貧。“全國扶貧看貴州,貴州扶貧看畢節。”據2016年底的數據統計,全國每50個貧困人口中有1個來自畢節,貴州每4個貧困人口中有一個來自畢節。結合當地氣候條件和勞作傳統,扶貧方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貧困戶+基地”的幫扶模式,幫助當地發展蔬菜產業和肉牛產業,貧困戶收入實現了幾連漲。

  比如“淘寶村”的電商扶貧。社會學家曾經擔心,新技術的發展主要讓富有群體受益,貧窮群體則受益不大,導致“技術鴻溝”不斷加大。但在中國,“互聯網+”為扶貧插上新的技術翅膀,偏遠農村地區的特色農產品,比如西部農村的獼猴桃、枸杞等,借助電商平台和全國強大的物流體系,直接銷往大城市的中產家庭,實現創收奇跡。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