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鸚鵡螺”號核子動力潛艇。 |
冷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世界各地展開了激烈的爭奪,然而,讓人想不到的是,他們在北極爭奪的激烈程度要遠遠高於其他地區。
●爭奪核彈發射陣地
核武器的發展是北極成為美蘇爭奪焦點的一個重要原因。為了更迅速、更有力地打擊對手,美蘇雙方都非常重視戰略核導彈的開發。最初,由於火箭的射程比較短,發射基地必須盡可能靠近對方領土。而北極是美蘇之間距離最短的地區,因此雙方都迅速在北冰洋沿岸部署了大量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發射場。很快,北極地區成為全球洲際導彈最密集的地區。
當導彈發射井和可移動導彈發射架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過程中,更加靈活的艦載、機載導彈發射系統隨之出現。不過,新型核彈發射載體的出現並沒有動搖北極的戰略地位。因為,最初美國和蘇聯從核潛艇上發射的導彈射程只有4000公里,上世紀80年代以後才超過8000公里,所以核潛艇只有靠近對方才能擊中目標。由於雷達的迅速發展,戰略轟炸機很容易被對方發現。因此,衛星偵察不到,聲納探測不著的北極冰層之下成為潛艇活動的理想場所。在長達數十年的冷戰期間,北極一直是美蘇潛艇角逐的舞臺。
●深海角逐
1954年,美國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開始服役。1958年,美國核潛艇已經能在北極冰層下自由航行。美國人在北極地區活動的加劇引起了蘇聯的警覺,蘇聯認為自己的海上戰略遠遠落後於美國,尤其是水下對抗方面,必須迎頭趕上。蘇聯海軍派遣了幾批科學家在極地進行長期科學實驗,研究如何對付美國核潛艇。最後,蘇聯科學家和軍事專家得出結論:對付美國核潛艇最好的辦法是發展自己的核潛艇力量。從此,美蘇核潛艇長期遊弋在北冰洋海底。由於雙方都在這一公共區域出沒,並沒有固定的航線,加上互相追逐跟蹤,所以潛艇相撞事故頻繁發生。
蘇聯K-19號核潛艇是發生事故最多的一艘潛艇。K-19號是蘇聯第一艘核潛艇,素有“寡婦製造者”之稱。1961年4月12日,K-19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潛航時差點與美國的“鸚鵡螺”號核潛艇相撞,由於事發突然,K-19號匆忙躲避,急速向海底沖去,艇首重重地撞到了海底,幸運的是潛艇並未發生爆炸,安全地返回了基地。
1969年11月14日,在巴倫支海科拉半島附近,K-19號核潛艇在60米水下潛航時突然與不名物體相撞,致使潛艇上的照明燈全部熄滅,並開始下沉。艇員們費盡周折才使潛艇返回基地。事後,他們才得知,與自己潛艇相撞的是美國的“小鯊魚”號核潛艇,對方也遭重創,但也僥倖返回。
1972年2月24日,K-19號核潛艇在從北極返回基地的途中,發現左側有一艘美國潛艇。在匆忙躲避過程中,由於操作不當,潛艇起火,造成28名艇員遇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