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經濟改革的歷程中,溫州一度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一種象徵。它代表了民營經濟的拼命奮鬥精神,代表了溫州商人的自強不息。不過,當經濟發展到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時,溫州開始步履蹣跚地走進歷史。
自溫州民間借貸危機至今,已有一年餘。即使從溫州被設立為金融綜合改革試點算起,也走過了9個多月的時間。回顧期間溫州地區的發展與改革,到目前為止,金改的效果成疑,即使2012年11月姗姗遲來的金改細則,也廣受詬病,被批缺乏亮點與特色。
溫州金改的進展遲緩,並未超出我們的意料。改革之初,安邦的智庫學者便曾作出分析,溫州需要的是一場實質上的利率市場化改革,而不僅僅是民間金融的正規化。但觀從那時至今各級政府為溫州設計的改革框架,都有意無意回避了這一核心命題。不過也難怪,利率市場化這種典型的需要頂層設計、全國上下通盤考慮的金融改革,很難從地方發起,而這同時也預示著,溫州的金改注定折騰不出太多花樣來。
當我們進一步審視溫州的金改,除了利率的市場化,這其實也是一場產業結構的革命。更宏大些,則應對溫州模式進行真誠的反思。溫州的金融形態根植於溫州模式裡,從這個角度看,即使溫州的金改走對了路,在產業結構調整還未到位時,最終的成效恐怕也不會盡如人意。
反思溫州模式。在改革開放之初,作為民營經濟發展的試驗區,溫州在人多地少、資源貧乏、交通條件差的情況下,以民間為主導,以低成本、低價格、薄利潤的方式,大規模生產、發展小商品;以專業化方式發展市場,行商天下,創造了聞名的溫州模式。在那時,作為民營經濟的發展典型,溫州模式的確具有相當多的可稱道之處:政府無為而治,企業自主發展,民有、民營、民享、民富。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溫州經濟的發展,溫州模式也暴露出相當多的不足。政府無為而治,演變成了公共投資不足,市政建設遠不如同類地區;企業自主發展,卻遭遇產業創新的瓶頸,大量實業企業紛紛外遷,一些溫州資本則改為參與民間借貸與房地產等炒作,使得溫州資本大量外流,甚至熱錢化,經濟空心化的趨勢日益嚴重,及至發生2011年的民間借貸危機,一直綿延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