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新京報》今天發表題為“讓弱勢群體也能追趕經濟增長的腳步”的社論說,7月1日起,北京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由現行的每人每月640元,提高到每人每月730元,增幅14%,為8年來最高。與此同時,北京市低保、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本養老金等5項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均將上調,其中城市低保標準增幅6.5%,失業保險金平均增幅6.7%.這是一個遲來的消息,雖然相應的標準每年均有上調,最低工資增幅超過GDP增幅,這還是令人欣慰的第一次。但我們還不到慶賀的時候,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社論表示,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毋庸諱言的是,相當數量的低收入群體收入和生活水平遠遠跟不上經濟的增長。
換句話說,經濟增長的成果相當多被“跑在前面”的人分享了,落在後面的人則與時代、與先富階層的差距越來越大。
弱勢群體已顯脆弱:豬肉價格上漲一倍就導致一些居民吃不起肉,並直接導致居民小巷裡的一些肉攤遭遇關張的命運。更不要說高污染給弱勢群體帶來的生命和健康損害,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成為壓在他們身上難以承受的負擔。
社論指出,差距拉大,使經濟基本面表面上風平浪靜甚至高歌猛進,實則有隱憂。須知,弱勢群體的收入和保障“一步落後,步步落後”的現實,不僅牽涉底層民眾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直接關系到其後代的教育和發展。如果因為“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導致貧困世襲和階層固化的後果,將直接堵塞底層民眾上升的渠道,則不僅影響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而且也將成為社會不穩定的根源。
社論說,從國家經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角度,提高社會基礎保障和普通職工的工資收入水平,進而通過有效的社會保障機制和工資制度,逐步縮小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創造更為平等的競爭機會,已是擺在各級政府面前義不容辭的責任。
在這方面,遠沒有我們發達的印度卻已走在了我們前面。美世咨詢的調查表明,在過去5年中,印度的平均工資增長率為11.5%,而中國為7.5%。而同期GDP的增長,印度遠遠落後於中國。它說明中國的薪酬增幅遠低於GDP增幅,而印度正好相反。這是一個質的不同───前者意味著國民創造的財富絕大部分進了國家財政和資本擁有者的腰包,GDP增長得越快,普通勞動者相對越窮;而後者則意味著GDP增長大部分直接造福於民眾。
社論指出,中國的工資結構有幾個令人不安的特點:一是工資增速總體上低於GDP增幅,更低於財政收入增幅;二是內地的薪酬大部分向管理者傾斜,並且差距越來越大。央企資產比較集中的27個主要行業,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差距倍數,從2002年的3.5倍擴大到2004年的6.4倍。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同樣令人堪憂。
社論認為,我們應該在國家層面上,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弱勢群體、縮小收入差距的計劃,在未來若幹年內,對過去未盡的責任進行補課,不僅最低工資和普通員工的工資增幅要大於同期GDP和財政收入的增幅,而且社會保障水平的增幅也要大於同期GDP和財政收入的增幅。希望北京市最低工資標準年增14%只是全國的一個表率和開端。而在城鄉低保、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基本養老金上浮等方面,北京以及其他地方都還需要繼續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