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錫堂:台灣經濟持續惡化,屆時扁當局的信用將禁不起殘酷現實的檢驗。 |
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作者 潘錫堂)自從張俊雄再度出任扁當局“閣揆”以來,採取了“一週一利多”的方式,每週宣布一種刺激經濟發展的政策,這種“利多”的作為,究竟是為圖利選舉之政治考量抑或是為台灣經濟奠基?值得選民以雪亮的眼睛來加以檢驗。
相當弔詭的是,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謝長廷迄未提出任何明確的財經政策,這是否意味著扁謝之間“各走各的路”還是不排除有所分工“分進合擊”?更令人想一窺其真相。
張俊雄自回鍋重新担任“閣揆”以來,近來接二連三地推出一些具有“經濟強心劑”的利多政策,如提高最低工資、開放農地建屋、開放四處公地轉為建地等,均是以“當局作多”的方式,意圖刺激經濟的景氣,以利於未來“立委、總統”選舉之勝選盤算。問題的關鍵在於,執政當局握有龐大行政資源的“執政優勢”,本無可厚非,但若執政當局抛出的政策優惠辦法,均著眼於操作短線“打強心針”為選舉牟利,而非全盤縝密地針對台灣經濟發展作規劃與促進,則對台灣經濟的傷害及對台灣人民荷包的影響,將是不堪設想的。筆者的理由有以下幾點:
一、整體觀察可以發現,張“內閣”目前力推的“利多”措施由曾自我調侃是“財經文盲”的“副閣揆”邱義仁操盤,本質上均係打“經濟割喉戰”而類似“政策綁票”的作為,全然是為了勝選考量,可謂與經濟財政金融專業考量無關。
二、其實扁當局過去七年多來應該有很多機會可以推動類似的“利多”措施,但七年多來均毫無作為,一直到當前兩項選舉迫近的敏感時刻,才打著“利多”的旗幟大舉推動,“拼選舉”之動機不言可喻。
三、目前台灣股市的榮景,主要憑恃扁當局人為的“作多”操縱,再輔以外資的湧入,沒有真正的基本面支撐,絶對不能代表台灣經濟真正的復甦,因為台灣經濟成長只維持在4%左右的水平,根本沒有推動股市狂飆的動力,扁當局以吹泡沫的方式來剌激股市,絕對撐不了幾個月,不僅所謂“利多子彈”形同“空包彈”,造福最多的多為企業大戶與外資,一般小老百姓可能會淪為“賺了指數,賠了差價”,本來崩潰下殺的風險極大,屆時使得身受其害的將是所有散戶投資大眾。
四、民進黨執政七年多來,台灣嚴重地趨向M型社會,貧窮與新貧的民眾成為社會上最多數旳一群人,只有少數富豪與企業賺錢。因此,以目前台灣這種M型社會的現況,雖然扁當局將勞工基本工資提高,但有太多勞工不但未能從中獲利,反而身受其害。因為當張內閣提高基本工資後,一般勞工其實薪資所得增加有限,但整個台灣社會反而會在預期心理下,使得各種物價上揚,勞工薪資卻比不上物價上昇的幅度,而且許多時薪制的工作機會都逐漸減少。
五、張“內閣”推動之農地開放興建大樓的“利多”,所需要的農地面積之大,不是島內一般均屬小農規模的農民所能達到的條件,而只會有利於一般企業大戶從中牟利,或者必須要提升小農規模的農民,使其能擴大十倍以上的農田經營,此種輔導農民的配套計畫卻都付之闕如,如何能使一般農民獲利,真是天方夜譚。
總之,著眼於勝選的操作短線“作多”,如同吃嗎啡或吸鴉片一樣,到頭來會使得台灣經濟因為過度麻痺而無法正常運作,造成“飲鴆止渴”的嚴重後果。即使謝長廷始終對財經議題模糊以對,復以民進黨自認張內閣的“利多”措施有利台灣經濟,並且與謝長廷進行的“全台拜票”堪稱“分進合擊”的最佳選戰策略。但這些“利多”只屬於假象與短期措施,不須要半年光景,其後遺症必然逐一浮現,使得台灣經濟持續惡化,屆時扁當局的信用將禁不起殘酷現實的檢驗。(作者潘錫堂現任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協會副理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