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19日電/聯合晚報今天社論開頭便道,把新聞上的兩個數字,合在一起算一下吧!一條新聞說:半數三十歲上班族,年薪不到四十萬元(台幣,下同),也就是平均每個月只有三萬塊左右。另一條新聞是:汽油持續漲價,已漲破一公升三十元關卡。一個典型的台灣年輕上班族,如果要開車從台北到墾丁度假,算他的車一公升跑八公里,車程單趟四百公里,來回耗掉一百公升,老天,薪水的十分之一就沒了!
社論指出,百物飛騰,偏偏薪水沒漲,這是台灣一般百姓近日最深刻的感受,然而這卻也是我們政府最沒感覺、最沒反應的一件事。倒不是說我們相信政府對這種問題有多大的控制能力,而是不敢相信政府可以對影響大眾生活這麼深的事,裝聾作啞,連擺擺姿態做做樣子都沒有!
距今最近,上一次政府單位對物價表示關切,是主計處公佈的物價指數,竟然未升反降!換句話說,從政府的眼光看去,台灣根本沒有物價問題,也就不可能亦不需要設計執行什麼措施了。因此,過去幾十年,每當社會上物價激烈波動時,都會看到的政府作為,當然也就不會出現了。例如跨“部會”的物價會報,“行政院”全院層級的平抑物價措施,“國營事業”以其經濟規模發揮穩定作用,乃至擴大產學參與的討論等,現在政府統統沒打算做。
這是標準的官僚惰性,也就是毫不懷疑地,以官僚程序取得的數字為唯一真理,以數字來忽視、否定民眾的真實感受。官僚惰性只管自己的程序,只按照自己的行政方便來執行政策,這不叫專業,這叫“顢頇”!
社論不禁道,民主時代,為什麼還能容許如此明顯的官僚“顢頇”呢?說穿了,那又是因為整個過程合乎執政黨的選舉利益。民進黨一到選舉,基本戰略向來是放出各種煙幕,讓人遺忘現實、遺忘現實中的種種不快,免得將帳算到他們執政缺失上去。忽視物價上漲,寧可用其他議題,意識形態、“國家認同”或族群撕裂來轉移焦點,才吻合民進黨的權力利益啊!何其不幸,我們有這樣一個無法“苦民之所苦”的政府;更何其不幸,這政府拿來移轉焦點的手法,尋找意識形態敵人激發對立憤怒以遺忘真實生活痛苦,竟然用了這麼多年還繼續有效!真悲哀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