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專業救援型直-8直升機。(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6月7日電/在地形异常複雜、地面交通嚴重受損的震區上空,百餘架直升機顯得數量不足,這是發展中國自主直升機産業的契機。
國際先驅導報發表《世界軍事》雜志執行總編輯陳虎的文章稱,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是直升機率先飛往災區上空查看。在震區公路、橋梁中斷,震中數萬生命無法獲取外界救援時,還是直升機穿梭于崇山峻嶺之中,運送救援物資,轉移受傷群衆。在抗震救災中,直升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之鷹”是災區百姓給予它們的贊譽。
地震發生後第19天,令人擔心的事情發生了。5月31日下午,一架向災區理縣運送防疫專家的米-171直升機在返回途中,與地面失去聯系,截至6月4日發稿時仍下落不明。高强度、高難度的飛行任務,讓“生命之鷹”略顯疲憊。
救災暴露直升機軟肋
此次地震的受災面積相當于半個英國或一個韓國,且地形地貌异常複雜。區區百餘架直升機參與救災,顯然有些捉襟見肘。抗震救災的嚴峻事實,使人們痛感直升機數量不足。
那多少架直升機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組數據有一定的說服力。據權威數據,早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全世界約有軍用直升機3.5萬架,民用直升機約2萬架。全世界平均每萬名陸軍官兵擁有直升機14架,裝備數量最多的國家平均每萬名陸軍官兵高達110多架。在發達國家,軍用直升機的數量占三軍總軍機數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後的今天,中國擁有直升機的總數量尚不足當年世界總數的百分之一;軍用直升機的平均擁有量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甚至也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這種情形與中國的幅員、人口規模、市場需求不相稱,也與軍隊規模和任務不匹配。
在總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機則顯得更爲突出。在抗震救災中,因爲沒有重型運輸直升機,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複的情况下,起重機、挖掘機等重型救災設備無法迅速調入災區。在堰塞湖搶險中,不得不依賴來自俄羅斯的米-26重型直升機,才把重型機械吊運至堤壩上。
數量不足必然導致訓練以及使用經驗上的不足,配套設備也不完善。盡管參與救災的機務人員表現出了極大的勇氣和不俗的技術水平,但人們依然可以感受到,惡劣的地理環境和氣象條件,以及專業配套設備的不足和落後,在相當程度上制約了直升機救災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參與救災的米-171直升機失事後,有人提出疑問,爲何失去聯系數天後還無法找到直升機下落?難道直升機沒有安裝全球定位系統,或預防失事的信號發射裝置,致使地面人員無法確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在沒有高科技設備幫助的條件下,要在地形、氣候複雜的崇山峻嶺中尋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機,便猶如大海撈針。
“萬國牌”帶來嚴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