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7月4日電/新華網今天刊登署名文章指出,體制上的優勢,使美國在國際市場上過度透支信用,過度消費世界資源,特別是石油。美元是國際石油市場的結算貨幣,因此美國具有消費世界石油資源的特權。當石油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局面時,美國就會印刷更多的美元用於購買石油,由於石油的供給速度永遠也趕不上美元的印刷速度,因此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就會飈漲,進而帶動天然氣、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油價高企又吸引大量農民改種能源作物,糧食種植面積减少,又導致其它農産品價格飛漲。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其根源都與石油供應不足有關。
6月29日,第19屆世界石油大會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開幕。與一周前在沙特吉達舉行的國際石油會議一樣,此次會議的焦點仍是如何控制飛漲的國際油價。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會議舉行期間,7月2日,紐約、倫敦兩地油價雙雙沖破每桶144美元,創出歷史新高。顯然,市場對此次石油大會的效果並不抱什麽希望。
文章說,市場是對的。像世界石油大會這樣的非政府、非盈利的國際石油論壇組織,很難對高油價問題提供實質性幫助。當今世界仍處於無政府狀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治理遠未實現,因此,在立場迥異、利益相互對立的産油國和消費國之間,在石油公司和各國政府之間,達成油價控制協議的機會微乎其微。
那麽,究竟誰能決定油價的走向呢?文章認為,發揮基本影響的仍是兩大因素:一是供求關係,二是國際金融體系。
從本質上講,高油價是供求失衡的結果。雖然有觀點認為,投機資金才是油價飛漲的元兇,但投機的基礎是供求關係,如果沒有供不應求的客觀現實和遠景預期,投機資金也就無從炒作。
世界經濟衰退難免
文章指出,過去20年,世界人口增長了14億,越來越多的人由農村走向城市,越來越多的人開上了小汽車,坐著飛機在全世界旅游。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不可避免地帶來能源消費的增加,可是石油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其儲量、産量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隨著人口增長無限制提高。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帶來生産效率提高,極大地刺激了全球能源消費,導致石油供求日益失衡。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報告,過去5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每年都超過4%,形成了過去30年世界經濟最長的一輪經濟擴張周期。經濟的高速發展,使能源消耗速度超過了能源供給。這種供求關係的改變,就是國際油價不斷上漲的基本面。
同時,國際金融體系的固有弊端也對高油價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上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美元與黃金脫鈎,從那時起,世界進入了“自由印鈔時代”。雖然過去30多年的實踐證明,貨幣擺脫黃金的束縛,有利於世界經濟的發展,但是,它同時也埋下了貨幣信用無限擴張的隱患。美元本位的國際貨幣體系意味著,只要美國把紙印成美元,就可以用它在國際市場上購買任何資源和商品。這種體制上的優勢,使美國在國際市場上過度透支信用,過度消費世界資源,特別是石油。美元是國際石油市場的結算貨幣,因此美國具有消費世界石油資源的特權。當石油市場出現供不應求局面時,美國就會印刷更多的美元用於購買石油,由於石油的供給速度永遠也趕不上美元的印刷速度,因此以美元計價的石油價格就會飈漲,進而帶動天然氣、煤炭價格大幅上漲。油價高企又吸引大量農民改種能源作物,糧食種植面積减少,又導致其它農産品價格飛漲。這一系列連鎖反應,其根源都與石油供應不足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