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3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小社論說,治水是大工程,只求治標,解決不了問題;治本,卻緩不濟急;政府預算與計劃,得在短中長程間找到平衡、延續之道。十多年來,台灣的水治不好,最大的問題就是顧標忘本,計劃總趕不上政治人物的變化。
七一八水災之後,馬政府意識到治水的重要性,要把治水列為施政第一優先。陪著馬英九視察的台北縣副縣長李鴻源,當年即以水利專家被延攬入省政府,他洋洋灑灑從北罵到南,痛批政府治水只知建堤,還推出一百四十九億的塔寮坑溪整治計劃。
李鴻源的批評,立刻引來蘇貞昌時代的前副縣長吳澤成隔空回擊,強調蘇擔任“行政院長”,即有一個四十八億的分洪計劃,能夠執政徹底,就能解決水患。
兩個計劃一差就是一百億!
小社論指出,李鴻源是專家,吳澤成也是專業官僚出身,他是省政府住都局出身,水利也是他在副縣長任內督導的業務,到底誰提的計劃才是標本兼治的解決之道,外人難窺堂奧;問題是:蘇貞昌時代的分洪計劃到底做了沒?如果沒執行,讓這個計劃中途而廢的是謝院長、張院長還是劉院長?如果有執行,成效到底如何?
治水是大難題,政治口水絕對解決不了問題。小社論呼籲,馬政府要搞定水患,不該讓專業人才隔空叫陣。不論任職過藍政府、綠政府,專家就是專家;找齊了談妥,未來不論政黨是否再輪替,幫台灣人民一個忙,是好計劃就走完它。
|